原创/卢卢
第三十二章
梅园的梅花还没有开,都是一些老梅树,却天然大盆景似的天然地形成一些文气和诗的味道。古代隐士比较多,选这样的所在建造个小梅园出来,一定是个读书人,八成也是特有梅格的遭贬士子。江西的名胜很多,是不是大雅就断然要去庐山,三清山,龙虎山这些世界级申遗名胜呢?除了瓦砾,无丁点可考究的,但那园中的古梅,仿佛每株都在雪的笑临中酝酿着诗作,起了或激话了未泯的童心。雪,把满目,尤其是这些老梅树扮出了天老想与地一同进入花季,将画出花浪芳香奔云奔月的味道,仿佛“天老”派出天使,让“地荒”再展生机。如果天是男性,地是女性,天仿佛在说“只要心灵干净,我便让你穿婚纱。那么就天不会老,地不会荒了……
也是这样的景致,使喜旺触景生情,联想到盛唐;转而又会想些自己的使命。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而且一朝天子一朝臣,因而天子与臣的好坏,往往直接关乎国家,关乎百姓。以德治国,是中国治国的根。魏微就曾上书太宗李世民“……要想树木长得茂盛,必须牢固其根;要想水流得深远,必须疏通源头;要想使国家安定,必须以德治国。源头之水不通畅却想让水流得远,树根不牢固却想让树木长得高大,德不仁厚却想让国家安定”魏微认为是不可能的,他认为“国君掌握国家大权,拥有崇高的地位,享有无上的尊严……如果不思考居安思危的道理,力戒骄奢,崇尚节俭,广积厚德,放任性欲而不加克制,这就象砍掉树根却希望树木茂盛,堵塞源头想让河水流得深远一样荒谬。”
喜旺读书多了后,不但懂得读好书的重要,慢慢的也懂得了一个从源头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思考问题,去杂求精,去伪存真的重要性。从哲学言,中西方哲学可说浩如烟海,怕是职业哲学家也无法将这些浩如烟海的中西方哲学读懂,读遍,更遑论喜旺这样一个烧木炭还需养家的人了,但不懂哲学就会使文明低下,缺泛思辩智慧,找不到真正的去从真理,他又如何能挑起祖上未完成的使命的担子呢?
那么源是什么呢?源在喜旺看来就是历代兴亡史。成王败寇,自然不辩证,却占居着一种思想的统治地位。中国自古将富贵作为荣华,作为光宗耀祖的标致。古时中国以天为上,纵然皇帝也只能算是天子,但科学一发发达的战天斗地时代,天也仿佛在人们中失去地位了。天地是大自然,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其实科学也是辩证的双面。物极必反,例如水污染,土地污染,空气污染等问题,不得不教人辩证的思考。这种现状,从功利言,荣誉言,最有希望获取比较全民性的,还是“强大”或“富贵”。真正的贵族对精神修养是很重视的,不会有些银子,做成官员,便视作荣华的。“名不正则言不顺”的诸多现象,也是由身份级别来作标准的,而在某个时期,富贵一拍即合。造成了空前的寻租贪腐。而富贵似有什么潜在推手似地压倒了一切,消弱了一切。在《贞观政要》中,“君道”篇成了全书的总纲。之所以“君道”如此重要,君王个人道德操守和治国之术如此重要,是“因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实行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一制度的特点是中央服从皇帝,地方服从中央,皇帝一人总揽全国军政大权。因此,皇帝在国家兴衰中的地位,就显得至关重要。君子贤明,则国家兴旺,人民幸福,君主昏庸,则国家衰败,百姓遭殃。”故唐太宗对身边侍从大臣说:“当好国君的要义是要保护爱护百姓。如果以损百姓利益的方式来供养自己,那就犹如割自己大腿上的肉来填饱肚子,肚子虽饱。人却死了……”
喜旺是知道的,不是所有的书都是精神食粮,有些书还会是精神毒品,有些书是精神垃圾,甚至会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忧患意等以一种寻欢作乐对纯享乐或纯娱乐进行全面极度推崇而使人的价值观从根本上产生变化。国,并非单一的物质强大就不会倒,唐太宗目睹强大的隋朝轰然倒塌,所以忧患意识成了唐朝治国的主导思想。
福祸之来,皆起于渐,因为,凡事微明之时,易于防杜,也利于实行;另外,微明之事,易于为人所忽略,习渐久之,不觉其害,一旦祸害已成,则悔之不及。
喜旺想:人,就象一把弓。“木身不正,则脉理皆邪,强刚劲而遗箭不直,非良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