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唐朝千年古都,集盛世唐朝的精华之地。
长安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灞桥的烟柳、驿道的沧桑,还有侠士的霸气都入了流传千古的诗篇。
有这么一群年轻人,怀揣梦想来到长安,他们就是一群“长安客”。
他们有着潇洒的风采,不俗的家世,才华横溢、满腔抱负。他们出发时满怀憧憬,以为凭借诗文才华就能获取功名,来到长安就能拥有锦绣前景。
然而残酷的现实总是,权力的倾轧、帝王的无常、内乱的动荡,打击得他们铩羽而归。
他们是诗国闪耀的群星,又是一群在长安梦里忧伤的年轻人。
今天为大家介绍的是杜甫。
杜甫,人称杜工部、杜少陵、杜拾遗。诗人杜甫为在长安谋得一官半职,不仅付出了他十几年最美好的青春,还有为了五斗米而不得不事权贵的满怀憋屈,最后落得一生穷困潦倒。
一、意气风发的少年到长安却屡遭挫折
在所有来长安求取功名的年轻人中,杜甫可以说是顶着家族荣耀而来的。
他爷爷就是那个要王羲之拜他书法,叫屈原伺候他文章的杜审言。父亲也是五品高官,拿的俸禄养活一大家子人,让少年杜甫衣食无忧。
杜甫从小就一鸣惊人,“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
年少的杜甫,跟着父亲见惯了各种文化艺术,吴道子的画、李龟年的歌、公孙大娘的剑舞无不丰富着他的内涵。
以致杜甫始终相信,可以凭着自己满腹的才情成为人中凤凰。
所以当他24岁到了洛阳,第一次参加进士考试落榜后,他并不在意,而是继续过了四五年的快意生活。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此时的少年多么意气风发。
公元747年,杜甫第一次来到长安“通一艺考”,命运弄人,本应是唐玄宗亲自监考的却临时换成了李林甫,那场考试没有一个人被录取。
杜甫没有放弃,依然积极地向朝廷显贵推销着自己,他得知唐玄宗热衷求仙练道,写了一篇赋托人献上,唐玄宗是喜欢了,给了他单独面试的机会。
只可惜出题和监考的又是李林甫,这一考只批了个待定,于是杜甫的这次机会又不了了之。
来到长安十年了,杜甫为了让别人认识他,见识他的才华,并把他举荐给唐玄宗,写了无数的华丽诗赋去吹捧那些权贵,但是他离功名就是差那么一点点。
杜甫已经娶妻生子了,妻子是个四品官家的小姐,老丈人看中他的才华,将女儿嫁给无官无爵的他。
妻子已经为他养育了5个孩子,他却无法给妻儿一个温饱的生活,粗茶淡饭都难以保证,连个房子也没有。杜甫只能将妻儿寄养在长安附近的乡下一个本家那里。
看着一年又一年长安城涌入了一批批年轻人,杜甫已明显感觉到压力,他的才华正逐渐被这些比他年轻的人所遮蔽。
压抑时,他只能掏光兜底仅剩的几枚铜子儿找同样落魄的好友豪醉一回,来发泄心中的苦闷。
二、得官时偏遇动乱
公元755年,李林甫死了,杨国忠上台,杜甫咬着牙献上一篇赋,生活重担已让他顾不得以前曾经写诗嘲讽过他。
他一无所有了,良心和正义在生存面前显得无比苍白。杜甫无奈,他曾经写诗《白丝行》自喻为白色的丝绸。只要穿在身上行走,就会被尘埃、污迹所玷污,他没法保持自己的清白。
终于在公元755年,朝廷给了他一个八品下的小官职,是太子属下的一名参军,官职小,根本无法发挥他的特长,然而于杜甫还是高兴的,因为终于可以勉强养家糊口了。
可是还没上任,家里就传来了小儿子因为断娘好几天病重的消息。杜甫焦急地往回赶,最终还是没能赶上见孩子一面。
就在杜甫沉浸于失子之痛的那个夜里,节度使安禄山发动兵变,不到一个月,战火席卷了河北河南。
渔阳鞞鼓动地来,精魄霓裳羽衣曲。
唐玄宗被迫赐死杨贵妃,太子在灵武自立为帝,就是唐肃宗。
国家危难,杜甫还是想着为民立功,他冒着战乱去寻找唐肃宗,不料在路上被叛军抓获,他的官位实在太低,连到洛阳去的资格都没有。
叛军把他押去长安,甚至也没人看守他,就这样他得以逃脱。
他就一身破烂的露出手臂的衣服和脚上一双沾满泥污的麻鞋,找到唐肃宗。
新皇唐肃宗还是很高兴从前的属下,能够追随自己而来,给杜甫升了一级官职,他做到了左拾遗。这也是杜甫一生来做到的最大的官儿。
杜甫此时满怀壮志,一心报国以谢皇恩。
三、进谏遭贬
杜甫太尽职,并不懂得官场规则,一不小心卷入了权利之争。
唐肃宗要清除他父亲的旧部,杜甫却竭力相劝,把唐肃宗惹恼了,差点要把他作为唐玄宗旧部同党来处置。
幸亏当朝宰相为他说好话,免受其罪。却也让唐肃宗十分的嫌弃他,让他回家省亲了。
杜甫还是没能随皇帝回到长安。他恍恍惚惚的走出这个新都,心中感慨万千。
他回到羌村,幸亏妻子和儿女都健在。亲人在战乱中相见,抱头痛哭。
这次回家,他用他的笔,把一路上所见到的,遭遇的,别的诗人不爱写的,如草屑一样的人生,一一记录下来,更有穿透人心的力量。
安史之乱前后的经历,更让他目睹平民百姓的苦与难,让他觉得更有责任记录下来。以致后人称他的诗为诗史。
公元757年,唐肃宗收复长安。杜甫毫不犹豫的整理行装离开妻儿,再次向长安进发。
重回长安的杜甫,依然过于看重谏官的职责,忽略了唐肃宗一心清除唐玄宗旧部的主题。唐肃宗更不待见他。
这个左拾遗的官很快也没得做了。
公元758年,杜甫因为受牵连 ,流放为华州做司功参军,管理科考事宜,华州也就是现在的陕西省渭南市。
杜甫无比的无奈,一年多前安禄山叛军占领长安,他逃出长安奔向太子,满怀报效国家的热情不顾家庭不顾性命。
而如今他作为皇帝忠诚的臣子,却要被流放离开长安。
杜甫回首,凝望这座已被摧毁的破败城市,他的长安梦终究还是破碎了。
他不知道的是,这次离开,就是他与长安的永别了。
杜甫到长安已经十年,他一生最宝贵的十年,都在这里了。他想要在长安扎下根,最终没有成功。
这次离开长安,从此他一生都没能再回到长安。
四、几经搬迁,回不去的长安梦
从长安到华州上任的途中,看到战乱带给百姓的痛苦,心忧天下的他写出了“三吏”“三别”这样的作品。
到了华州后,尽管他一心一意地工作,可物价飞涨,仍然无法养家。
杜甫只好辞职,带着家人,从陕西到甘肃又入川,一路辗转到成都,几经搬迁。
最后在朋友的帮助下,在成都浣花溪边,建了一个白茅草堂,定居在那里,靠山上挖草药换点口粮,一家人勉强度日。
就是在这个草堂,即使“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一无所有的杜甫,依然心忧天下,写下了: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杜甫在成都生活了五年。这五年里,在那个总算有个蔽身之处的草堂里,杜甫写下了一首首忧国忧民的诗,这五年是他诗歌最高产的时期。
为了不让一家人跟着俄肚子,他在故友,当时的剑南节度使严武手下做幕僚,可是五年后,严武去世,唯一的依靠也失去了。
饱经风霜的杜甫,已经风烛残年,他的身体状态每况愈下。 除了忧国忧民,就是想念家乡,在外漂泊了几十年,他的报国梦早已支离破碎。
如今拖着病体,满头白发,漂泊他乡,他只想回到家乡,于是开启了回归家乡偃师的旅程。
身体的疾病加上贫穷,旅途的坎坷可想而知。
又遇上吐蕃作乱,他们中途被迫停留,在奉节呆了三年。在这三年里,杜甫还心心念念长安,不断写诗回忆在长安的日子。
三年后 吐蕃兵乱渐渐平定,杜甫一家继续顺长江而下,不料长江水涨,归途再次被阻挡,漂泊了两年,还是没能回到家乡。
可是杜甫的病体再也经不起旅途的颠簸了。
那年冬天,杜甫还拖着病体,给家乡的亲人写信,诉说旅途的劳累,以及对长安的思念,倾诉战乱之苦,抱怨什么时候才能够回到故乡。
杜甫最终在舟中病逝,时年五十八岁。
公元813年,他的孙子杜嗣业,牢记父亲的遗嘱,靠借钱和乞讨,才终于将杜甫遗骸迁葬回偃师,完成了他的还乡之愿。
而这离杜甫去世,已经是四十三年。
长安,终究是回不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