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按照工作日的阅读速度,应该会提前一天看完,但是周末在家的闲适心情大大降低了阅读效率,恩,拖到现在才更。
废话不多说,关于《影响力》这本书,我想跟大家分享最核心的内容(略去很多原文使用的故事,按照2/8原则,商业书80%的精华内容仅占20%的页码),希望你看完我的读后感后,你就能知道这本书讲了什么。
首先先介绍一下这本书的作者:罗伯特·B.西奥迪尼 Robert B. Cialdini ,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全球知名说服力研究权威。恩,反正看完这本书你可能也记不住名字吧。Anyway,就当做一个补充知识吧。(虽说吃鸡蛋也不一定得知道哪只鸡下了这个蛋……)
《影响力》到底讲的说什么呢?
简而言之就是,是什么原因导致你顺从他人。
你是不是到现在还没觉得自己落入了别人影响力的圈套?如果你有时候对自己的决策感到不舒服,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你没察觉到的,或者已经感受的不适,作者都给了你答案。至于解决方案,我不说,你可以逆向推导,或者,买下这本书来看看。今天,我只分享,影响了你行为的六大原则:互惠、承诺和一致、社会认同、喜好、权威和稀缺。
先来说说第一个原理,互惠。这点对于中国人来说最好理解,可以视为“人情”。因为你受了人家先前的好,所以反过来,当别人有求于你的时候,你所采取的行为,就大大受到了这个原理的影响,使你成为了顺从者。(哈哈哈,是不是太精简了些。)
第二个原理:承诺和一致。人人都有一种言行一致(同时也显得言行一致)的愿望。什么意思,就是大家都希望自己说话算话,或者至少看起来说话算话的愿望(恩,我被命中了,我就是希望自己做个言行一致的人,所以我为了避免成为顺从者,我得小心说话)。那为什么这么多希望自己言行一致呢?因为,(划重点哈!)信仰、言语和行为前后不一的人,会被看成脑经混乱,表里不一,甚至精神有毛病!哈,谁会希望自己被当做个精神病人呢?所以为了保持显得我们自己具有逻辑性、稳定性和诚实感的核心,我们追求言行一致。当我们的这点追求被利用时,我们便被迫成了顺从者。而且有一点你需要知道,我们的大脑常常会逃避思考,所以为了不思考,我们也常常会采取保持言行一致的做法。
第三个原理:社会认同。该原理指出,在判断何为正确时,我们会根据别人的意见行事。有点类似,跟风,别人怎么做,我就跟着这么做。有个实验,特别好理解:如果你一个人,站在马路中央抬头望天空一分钟,几乎没人会停下来跟你一起做;但是如果你带上你的四个朋友,你们一起这么抬头看天空,60秒内,肯定会有一群人停下来,跟着你们做。这就是社会认同的威力。关于这一章节,我还对里面提到的“多元无知”这个概念很有兴趣。“多元无知”是什么样的一种现象?即在局面模糊不清的时候,人人都倾向于观察别人在做什么,这个能很好解释一道在全国频频出现的谜题(或者有人管这类事件人们采取的态度为冷漠):明明有人受害了迫切需要帮助,旁观者却无动于衷!你们是不是也看到过这样的事件,新闻报道,某某人被汽车撞到了,但是没有人帮忙,导致被二次碾压,然后全国网名开始骂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社会人情冷漠?有没有!但是多元无知这个概念却指出,这并不是因为人性的冷漠导致了惨剧的发生,而正是因为有太多人看到这个受害者,才导致,出手救人的概率大大降低了。Why?其实也很好理解:旁观群体没能帮忙,不是因为他们无情,而是因为他们不能确定。每个人都得出判断,既然没人在乎,那应该就没什么问题。这个理论与“人越多越安全”完全相悖,跟一群人在场比起来,要是当时只有一个旁观者,受害者生存几率反而会更大一些。(怎么样,是不是很颠覆?)
第四个原理:喜好。这一节我最大的感悟就是:长得好看真的很重要!长得好看真的很重要!长得好看真的很重要!人生自带社会学家口中的“光环效应”好吗!!!当然,除了长相,我们也会偏向喜欢以下这些人群:
1.背景、兴趣爱好跟我们自己相似的人。
2.恭维我们的人(当然马屁要拍得恰到好处)。
3.跟我们接触多,有过合作的人。
4.跟我们有关联的人(喜欢的明星、家乡的球队、老乡等)。
5.甚至,是吃饭时候接触到的人(大概是因为美食让人愉悦吧,顺带着让自己看别人都顺眼了)。
第五个原理:权威。这点太显而易见了,具有权威的人说什么都对。这个原理全世界通用。想必也是群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可怕的权力培养出来的人的奴性啊~权威会导致人盲从。
终于最后一个原理了(呜呜,我要睡觉~~):稀缺。物以稀为贵。“不管是什么东西,只要你晓得会失去它,自然就爱上了”——G.K.切斯特顿。对失去某种东西的恐惧,似乎比对获得同一物品的渴望,更能激发人们的行动力。渴望拥有一件众人争抢的东西,几乎是处于本能的身体反应。
如果你已经看到了这里,恭喜你,这本书的核心内容点你已经浏览完了。当然,整本书的故事还有很多有趣的地方,要想获得更多的启发和收获,还是建议买书自己详读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