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的暑假我陪丽娃老师去五台山,一行四个女生。我在五台山不知名的路边发现了一些很美的小雏菊,就随手拍了下来,放在微博里,留下这样的文字“孤芳自赏中,独留一簇菊”。
2015年元旦,我第一次上丽娃老师的隐喻课。我们有这样一个练习,“如果你像一种植物,那会是什么?(加形容词描述)”我当时又一次写下了“孤芳自赏的小雏菊”。
鲁道夫·史丹纳说“让人类以隐喻(metaphor)的方式接受到生命的秘密——在它们以自然法则的方式呈现之前——是至关重要的。”
(资料来源于《小巫教你编故事》)
2015年下半年,我再次去丽娃老师的隐喻工作坊,我的隐喻变成了“新生的芦荟”。
昨天我在小区散步,我的隐喻再一次出现——一棵看起来已经生长了很多年的桂花树。刚刚下完雨,桂花树并没有带着芳香,但是她稳稳地立在那里,我能看到在她枝叶上,包裹着露珠淡淡小小的花。抬起头,我看到她长得好高,枝叶繁茂。旁边还有一棵更高的树,树干也更粗壮。这两棵树有枝叶的接触,但是树干又有些距离,就像给彼此发展留下了空间。他们稳稳地扎根,直直地向上,共同迎接着风雨的洗礼。
如果只有一个形容词,我会说这是“一棵充满生命力的桂花树”。
你应该能在我的隐喻中发现我的变化。小雏菊是孤独的,即使看起来漂亮,但很容易受伤。芦荟很多汁,已经不再是那么单薄了。那娇嫩的感觉让我联想到新的生命,那时球球正在肚子里。而桂花树就显得更加稳重一些,有了树干,经历风雨也能稳稳的;有了树干,枝叶才能像四处生长。桂花树不是孤独的、也不容易受伤,而且向着阳光充满了生命力。
我们每天都身处于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有太多的事情发生,多到自己都理不清楚头绪。
那我就用这样的问句来陪伴自己,“现在的你,像什么?”(可以是植物、动物、大自然的现象或其他)
这样就会产生隐喻,产生隐喻之后,我们可以做些澄清。
“再多形容一点。。。”
“XX是什么形状的?”
“XX是什么颜色的?”
“XX的大小?”
“XX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XX最吸引你的是什么?”
“有没有背景?”
“周围有没有什么声音?”
这样的问句都会让我们的隐喻变得更加清晰,也会让我们与隐喻之间产生更多的连接。
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陪伴自己,也可以用来陪伴孩子。
丽娃老师分享过这样一段经历,有个孩子不愿意去学校,家长问孩子为什么不肯去,孩子就是不肯说,没办法就带去找丽娃老师做咨询。
丽娃老师了解了情况之后,就问孩子“这样的你像什么?”
那个孩子说,“我像一只到处逃窜的小老鼠,因为学校里有一头四处喷火的大火龙。”
“大火龙只是对小老鼠喷火吗?”
“不是,小兔子、小猴子、小熊都会被喷到。”
“那大火龙喷火,小老鼠有没有什么办法?”
“小老鼠可以躲~”
原来孩子不愿意去学校,是因为某一位比较严厉的老师。
如果妈妈们学会了,用隐喻跟孩子沟通会不会更容易一点?
如果妈妈们在家里经常用隐喻,还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好处。就是其他家庭成员也会用隐喻的方式跟你沟通,我们家就发生了这样的事情。
有一次,老公做了什么事情,我非常生气,刚想要发火。
老公说,“这个时候的你,像什么?”
我听到这话差点笑出来,怒气就下来好多。
我说,“像只狮子”。
“像只红色的,毛都竖起来,张开血盆大口的狮子。”
当我说出这样的隐喻,情绪就平复了下来。
隐喻就是这样改变着我的生活,也在不断改写我的生命故事。
期待有更多人、更多的妈妈,学会用隐喻来陪伴孩子,也用隐喻来陪伴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