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了几次封面后,书已上架。
为什么写《跟戴铭学iOS编程》
又到了新的一年开始换工作的季节,我身边好多熟人也都开始寻找机会,看起来离职原因各有不同,有绩效不好的、和领导处不好的、多年难晋升的、做的事情难提升自己的、有更好机会的。但究其核心,我觉得还是危机感,想着如果脱离现在所处公司环境,没有现在的级别位置,自己还剩下什么,在一群候选人里,自己有没有胜于其他人的亮点,是否能够脱颖而出。我时常会思考这些问题,做了多年技术,一直在想,相同时间里接触和学习什么知识才是物有所值的。
计算机领域,作为开发者最开始接触,同时也是运用最多的就是编程语言,现在学习 iOS 开发一定要选择用 Swift。那么,从 Swift 官方手册学习完 Swift 语法,熟练进行 App 开发上架及日常迭代开发后,还要学习什么才能够让自己能够更进一步呢,才能让自己更有竞争力,我觉得这个是需要反复思考的。我不觉得无休止的跟进每年系统升级新特性,比如 ARKit、WatchKit、Force Touch、iBeacon、SiriKit 等,或者熟练系统和开源控件,比如Segmented Control、Picker View、Pop、能够对自己有本质的提高。不是说学这些没用,而是够用就行,毕竟开发 App 来服务用户,最终还是需要由这些来支持功能开发。
我想表达的是,对于你个人来说,当你要从普通开发者往架构设计师这条路上走,除了满足用户功能需求的开发,还需要了解更多技术选型,才能为团队开发效率和质量提供支持保障。这不光是凭借经验就能够做到的,还需要对编程语言和编程范式有更多的了解,我在写《跟戴铭学iOS编程》这本书时,我对 Swift 语言做了深挖,而不是照搬手册,也是想让你能够通过泛型,集合、内存和范式更多了解 Swfit 这门语言。同时结合实际开发中使用最频繁的场景,比如 JSON 数据处理,网络请求和界面布局,从底层源码层面来剖析这些应用场景背后的代码实现原理。本书 Swift 章节最后还详细说了怎么用 Swift 开发了语言转换器和解释器,一步一步掌握语言解析的过程,这部分内容是对上次我在 @Swift 大会上讲的内容的补充。
对语言编译过程的学习,价值是很高的,本书也着重介绍了编译以及编译产物的知识和运用。你可以回想下,当碰到一个以前没有做过的需求,解决一个没有碰到过的线上问题时,处理的方案肯定是有高低之分的,了解的越多越深入,方案就更有效,比如先前热修复时期,为了能够让原生开发不学前端代码进行热修复,利用 Clang 进行代码转换,从而节省了学习成本,再到后来,为了提升修复代码性能而内置解释器解释编译出的字节码,说明了贫穷往往会限制想象力,而富有的知识能够提高想象空间。当然编译的知识不光只限于这些,比如使用 LLVM 中的静态检查能力可以辅助监控代码质量,学习编译前端知识也能够使自己具有动手处理代码的能力,比如根据自己工程特点进行代码的批量处理,省时省力。我在最近做启动优化时发现,使用编译前端的知识还能够很轻松的处理特定规则的文件,甚至直接从代码中提取需要的部分,从而提高分析启动问题的效率。
对编译产物结构进行了解,不光能逆向看竞品,还能够了解和处理其它很多其它事情,比如 c 语言方法 hook,方法调用堆栈符号化的原理,启动时二进制加载过程的了解等。这些知识点既不容易过时也具有通用性,这些年来,计算机底层不断演进,系统不断趋同,特别是数据结构的设计就有很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比如去了解编译产物导出符号为什么 trie 数据结构,能够学习到时间和空间复杂度在实际场景中是如何做选择的。
现在各公司正在尝试运用跨端技术,当你从 React Native 到 Weex,再到小程序,直到现在 Google 出的 Flutter,一路跟过来,你一定会觉得很疲惫,即使你都已熟练掌握了怎么使用,开发了很多功能,趟过了无数坑,当你面对下一个流行框架时,你可能又要重新来过。那怎样才能够使自己价值提高呢,一个合格的架构师需要具有的是看清技术本质和趋势的能力。而了解这些技术本质是了解隐藏在这些跨端技术背后的实现,这些实现主要用到了 DSL 转义、热更新、JavaScriptCore 桥接原生、解释器、WebCore 渲染的改造(Flutter),这些在本书中都会详细的跟你说,特别是最后大前端技术那章,会深入介绍WebKit 中的 JavaScriptCore 和 WebCore 的原理和源码实现,以求让你能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你会发现当你学习了上面提到的知识并加以实际运用后,工作中处理问题,甚至是疑难杂症时,你的脑海中就不再是一张白纸无从下手,而是满满的一书柜整理好的资料信手拈来。同时自己的竞争力也能够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