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学生说自己经常不吃早餐。但这要付出代价吗?
为了找到答案,研究人员进行了一项研究,比较了吃早餐、喝葡萄糖饮料或完全不吃早餐的学生。研究人员除了在整个上午进行注意力测试,还进行了回忆测试,并让学生报告其感受。
主要研究结果
1. 注意力水平
随着时间的推移,所有学生的注意力都有所下降。然而,如果学生吃过早餐,这一下降幅度比没有吃过早餐的学生减少了50%-65%。
在最初的几个小时里,喝葡萄糖饮料实际上会导致学生的注意力下降更大,而并非是不吃早餐。
2. 记忆力
在复习课后四小时进行的记忆测试中,没有吃早餐的学生分数下降了12%。早餐只喝葡萄糖饮料的学生下降了27%,而吃早餐的学生成绩提高了3%-5%。
3. 警觉性
吃过早餐的学生在整个上午都最清醒。而葡萄糖饮料在最初几个小时起到了促进作用,但到了中午,就降到与那些没有吃早餐的学生一样低的水平了。
你家孩儿早上吃早饭吗?
从研究结论来看,吃早饭和不吃早饭的孩子在注意力水平、记忆力和警觉性三方面都差异悬殊。
如果你知道这一研究结论你还由着孩子不吃早饭吗?前面的文章我们看到了睡眠对学习成绩的影响,这又让我们看到了饮食习惯尤其是早餐对学习成绩的影响。可见,学习背后的影响因素太多、太复杂。除了常见的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生活习惯也对学习成绩有影响。
其实规律性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背后隐藏着自律和确定感。凡自律者皆了不起,确定感同样让孩子心安。
有不少媒体报道,国内有些顶尖民办学校在选拔学生的方法总是让有些家长摸不着头脑、无从揣摩。比方说,面试家长、观察父母的体型。面试家长的用意到底在哪里?主要考察哪些因素?
其实我对孩子进行评估时,也会采集父母的学历背景。短时间内要达成对一个孩子的学习能力的判断又不让民办学校组织考试的话,父母的学历、毕业学校是一个非常直观的指标。当然也要考虑父母的年龄,不同时代考大学的难易程度决定着父母学历的含金量。父母年龄大,高考录取率低,或许有些聪慧的人成了漏网之鱼,这个时候父母的事业是否成功也是一个指标。不过,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父母学历的含金量在下降。当然,学历这一指标只是一个角度,不能太武断。不过,在社会上经验层面也有这样一种现象,高知人群的子弟一般考学都比较好。以青岛为例,高校、科研院所、政府、事业单位等高知人群聚集地的子弟一般考学成绩不能差了。我也曾做过调研,考察父母学历和孩子学习成绩的相关,确实存在一定的相关。面试父母还有一个考察角度是父母的教育理念与学校教育理念的一致性。倘若一致,家校合力作用巨大。据说,北京的巴学园就很在乎这个考察因子。
至于另外一种传说,说父母的体型一定程度上反应他们的自律程度,从而推断其饮食的节制和运动的加持。这确实有一定的道理!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精英阶层体型都比较好,反而是穷人胖得让人侧目。
说到这,我是举双手赞成公民同招!因为如果任由民办学校提前掐尖,即便不让组织考试进行选拔。如果让我们搞心理与教育测量的人设计一套选拔方案的话,可以大幅度提高掐尖的准确度。背后的原理很简单,只要将影响学习成绩的主要因素抠出来,然后针对每个因素找出对应的考察手段,可以网住特别好的苗子。但是,这样的政策如果被民办学校最大化利用,最后形成马太效应,民办学校就会挤兑得公立学校没有生存空间。搞到最后,教育的公平就站不住脚!我们的教育究竟是面向百姓的教育还是面向富人的教育?答案显而易见。
回顾历史,城乡二元社会,农村人跳出龙门无非是参军和考学。如果这两条路都堵住了,那就危及社会的健康发展。共同富裕在教育领域的体现就应该促进教育的公平,这是为数不多打破阶层固化,实现阶层上下流动的机会空间。
从早餐说到那么远,可见以小见大,细节决定成败,窥一斑而见全貌!
刘启辉,青岛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系副教授,出版畅销书《学习好其实并不难》《其实你不懂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