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听这一节,让我对「货架」以及「货架」与「商品」和「符号」之间关系有了非常深刻的理解。
首先要明白的是,「货架」的重要性是什么。
华楠老师在课上讲道:“货架是战场,货架是领地,货架前充满了竞争对手。在纽约时代广场的麦当劳,它的竞争对手是谁?出现在这条街的一切视觉信息。全球最大的品牌,为了在这个货架信息混乱的地方生存下来,挂了28个大大小小的招牌。我称之为‘满地打滚’,他就是在满地打滚,‘求求你看我一眼’、“不要忽略我”,“注意到我”。我们要用这种精神,这种意识力,去货架上求生存。我们要追求,任何人在使用我的商品的时候,旁边的人都知道他在用我。”
通过华楠老师的解读让我感受到了,「货架」前信息的混乱以及竞争的激烈,是一场无声的争夺战。因为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别人看不见你的时候是不会选择你的。并且这里要深刻地明白,竞争对手不仅仅是销售同类产品的同行,而是产品所处货架环境中的其他信息源。
接着,要搞清楚「货架」是什么。
华楠老师在课上讲道:“货架这个词,首先它是『货』『架』,就是放货的架子,是有物理属性的。但事实上呢,它迅速溢过了物理属性,而只具备符号属性。页面上的货架,媒体上的货架,还有一个溢出了销售空间,进入了生活空间,依然是个货架。卖书的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货架是大学宿舍的书桌;对于服装来讲,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货架。一定要把消费场景纳入货架的思维,而且是最重要的货架,生活场景中的这个货架会使得销售货架有更多流量,而且是纯免费的。「货架」就是传递商品信息的地方。商品/品牌信息和消费者/受众/购买者/体验者/传播者发生沟通的地方。”
这里让我对「货架」有了非常清晰的理解,「货架」分为两类,一类是销售场景中的货架,另一类是生活场景中的货架;「货架」又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物理层面的、看得见摸得着的销售终端的货架,另一个是『符号属性』的货架,也就是「符号」出现在什么载体上,什么载体就是『货架』。
「符号属性」的货架把『货架』的范围从销售现场延展到了生活中,只要有「符号」,符号的物质载体就是一个「货架」。这也就是“无处不在的货架”。
「货架」不仅局限在销售场景,而是“无时无刻、无处不在”。更重要的是:生活场景中,符号出现的货架都是免费的,是购买者被『符号和意义结构』勒索,为了获得符号所携带的意义,自掏腰包花钱买了某个品牌的产品和产品上的「符号」,然后在生活场景中使用它。使用产品的过程也是释放符号意义的过程,释放符号的意义也就是:替品牌在生活场景中释放品牌/产品信息。这些信息是品牌想要传递出来的,让消费者知道/了解/记住的信息,这些信息也就是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而消费者在生活场景中使用这些信息的时候,也是活的、行走的免费「货架」(品牌方不花钱),不仅无声地替品牌释放信息,有时还会通过分享和种草主动传播品牌信息。在生活场景中,无论是无声的宣传/释放品牌信息,还是主动分享推荐,这都会促进销售场景中产品的销量。这也就是「元媒体」和「播传」理论。
华杉老师在《华与华品牌五年计划》第120页讲道:“麦克卢汉说,媒介即信息,媒介是人的延伸。我受他的启发,结合华与华自己的实践,提出了「元媒体理论」。营销传播的传统理论,基于一个前提:将商品信息通过媒体传递给人。一头是商品,一头是人,中间是媒体。但是,商品和人本身就是媒体,华与华称之为「元媒体」。商品作为元媒体,商品即信息,包装即媒体,因此要通过创意设计,开发放大商品的媒体功能。人作为元媒体,关键是发动播传,实现“人传人”。在商品和人之间需要花钱购买的媒体,华与华称之为『延伸媒体』。”
理解了「货架」和货架的意义,那么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能够真正实现品牌通过货架占领领土的效果呢?
华楠老师讲道:“货架思维,就是任何时候都想到货架,处处都可以释放你的品牌信息,那么我们会为这个品牌信息多花一分钱吗?多投入任何成本吗?不会,我们仅仅是靠「超级符号」设计实现这一点。”
这里让我深刻地明白,“超级符号是起点也是终点”,以及超级符号三大战略价值中“当你建立了符号系统,你才可以通过产品、通过符号系统去占领货架”,“产品是流水的,符号是永恒的”,“制作超级符号的时候永远要思考到「成本」,传播成本、制作成本和复制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