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现象看本质”,这句话太多人知道了,能做到或者说有这个能力的却是少之又少。思考本身非常消耗能量,人的自然本能是要抵抗思考这类特别消耗能量的事情,大脑消耗的能量瓜分了本该维持身体机能的能量,即使现在我们根本不愁没饭吃,这个本能依然存在。有了这个原因,就不难解释能做到“透过现象看本质”人少的原因了,这个现象本身不会影响到生存,就没有必要去看本质,看本质多累啊!今天不看,明天又不看,最后形成习惯,又因为人类有“对抗新变化,维持现状”的特性,就这样多数人失去了分析能力。
一旦觉悟,就会痛苦。我今年由于停下了手里的大部分工作,得以反思并发现自身的问题,决定开始对抗本能,培养新的习惯。写作这件事,可以打磨人的逻辑能力,并不断的审视和修正自己,如果有写作的习惯自然是极好。于是乎,就加入了一个写作群。
群规是:每人给群主交一笔钱,然后每天交作业,违规一次,扣一部分,违规三次后,全扣光,违规四次,直接踢出去。如果这个连续完成一个月,不光全额返还,额外还有奖励,奖励即从违规罚金中出。
既然一件事情总有其本质,或者说有背后的逻辑,刚好我最近也在读线上商学院,就可以分析一下群规背后的商业逻辑,甚至提出一些改进的意见。
你是不是经常听到这样的话:我已经为这件事做了XX,现在放弃怎么可以?
我们经常会在决定是否做一件事情前,不仅仅是看这件事做了未来是不是有好处,同时会在意自己是不是曾在这件事情上有过投入,这是一种非常有趣而顽固的非理性心理。这在《消费性理学》中,被称为是“沉没成本”。
大家已经交了钱,这就是“沉没成本”,既然交了钱,不写岂不吃亏?这就给每天“写”和“不写”的决策,造成了正向的激励。即使不在乎钱,那一个月违规三次以上可是被“开除”的,本来每天和群里美女写手们各种“打趣”,连这种资格都失去了,面子也是丢光光。
收入金钱,对自己来讲是一时的私利,写作能力的提高,是长久的公利。把私利和公利绑在一起,这其实就是《行为经济学》中的“激励相容”,公司管理层同时还是公司股东就很好的利用了这个原理。
最后,提一点改进意见,如果每天都可以写完就发钱,这种即时反馈可以更好的提升人的积极性。一旦谁没有写,马上把罚金分给群友,这其实也很好的用到了《行为经济学》关于“适应性偏见”中“对比幸福感”的概念——你看,我写完了不但可以拿回自己的本金,还可以拿你的罚金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