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上学期,学院给我们开了一门新生辅导课。每节课由不同老师来上,目的是让我们适应不同的授课方式,同时增加对本专业的了解。
有一天轮到副院长了。副院长的脸和身材都是短短的,圆圆的,笑起来特别可爱,像个顽童。他操着一口浓烈的方言问大家,在座的哪个人有信仰呀?举起手来我看看。
我一边举着右手,一边扭头向后看。全班竟然就我一个举手的。副院长笑眯眯地说,这位同学,你的信仰是什么?
不知道。我大声回答。
全班哄堂大笑。
我不信仰上帝,我也不是教徒,但是我觉得人应该有信仰,不管信什么,总要信一个东西。没有信仰的人是很可怕的。为了不让老师怀疑我是来捣乱的,我急忙补充我的观点。
后面的情形我忘了。但是那天在课堂上说过的话我一直都记着。大学快毕业了,这个想法依然没变过。
或许我的信仰就是:不管信什么,人一定要有一个自己深信不疑,雷打不动的东西。
信上帝,信佛祖,信父母,信朋友,信利益至上,信义字当头,信爱情是人生一等一的大事,信努力就能改变一切,信正义的大旗会插遍每一座山头和高楼,信好人有好报,信美貌比内在更重要……
信什么都好。只要别什么都不信。
我记得小说《遥远的救世主》中有这样一个情节:警方抓获了一个犯罪团伙的重要头目,希望通过他一举剿灭这个团伙。可是无论警方说什么,做什么,这个人就是软硬不吃。
但是并非他不想告诉警方,而是缺少理由。因为在他的观念里,到哪里都是吃饭,干什么都有饭吃,既然如此,干嘛要告诉警方呢。看着警察拿他一点办法也没有的样子,他反而获得了某种快感和成就感。
最后是当警察的女主解决了这个问题。女主恰好在案件的前几天和男主讨论过关于佛教,关于信仰的问题。女主说着一些男主告诉他的,她自己也听不懂的话把一个警方抓了十几年的汪洋大盗说服了。
两人唇枪舌战的过程中,犯罪分子过去信仰的东西崩塌了。他突然顿悟到自己过去那么多年的坚持其实有更好的践行模式。这之后整个人的状态可以说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了。
这个情节我一直记着,不仅因为其中涉及很多我似懂非懂的佛教文化,还因为它让我很强烈地感受到信仰的力量。
回到电影本身。
我不喜欢《血战钢锯岭》这个翻译。这个名字更像是一群人为了保家卫国进行了一场残酷血腥的战争(虽然事实如此),而不是一个人誓死捍卫信仰的故事。更糟的是,它让人没有观影的欲望。
让我翻译的话,宁愿取《再救一个》这个名字。
影片开头男女主恋爱的部分很温馨美好。女主在医院回眸一笑的样子像极了暮光女斯图尔特。男主从小没接触多少异性,也不懂如何搭讪,但还是凭着单纯,真诚和笑起来虽略显白痴但还是好看的笑容打动了美人。
男主刚进军队训练的部分可以说是全片笑点最集中的地方。残酷战争前的一点美好。
高潮部分是给了大量镜头的战争场面和男主冒着枪林弹雨从战场上抢救受伤士兵的画面。这里很容易看的人心潮澎湃,被男主的坚持和傻气打动,也很容易看出肯定信仰的主题。
但是我最喜欢,最想讨论的不是这些。引发我思考的是男主因拒绝拿枪而被以不遵守教官指令的罪名告上军事法庭的情节。
男主拒绝碰枪后,训练的教官批评他,想将他从军队开除;战友嘲笑他讽刺他,甚至殴打他。
在法庭上为自己辩护时,男主说虽然我不碰枪,但是我依然想加入到战争中,因为当我看到我身边的朋友们为了国家和亲人浴血奋战时,我做不到袖手旁观。我不会拿枪杀人,我想做的是救人。当战争将一切撕成碎片,我要把碎片重新拼凑完整。一席话说得法官也动容。但最终法官还是因为男主父亲从华盛顿高级将领要来的私信才批准男主以医疗兵的身份留在军队。
幸运的是,男主最后成功了。
他凭着自己不被理解的信仰从死神手中救回一条条生命,在战后受到表彰,获得极大的荣誉。其他人也被他感染,打动,重燃信心,一举拿下钢锯岭。
男主为什么不拿枪呢?
我觉得有两个原因。
一个是男主小时候和哥哥(or弟弟?)打架闹着玩,差点用砖头打死了对方。父母努力抢救哥哥时,男主盯着墙上的画,上面有《圣经》中的几句话。其中一句说不要杀人。
被父母批评训斥,同时内心也深感不安愧疚的男主看着《圣经》的训诫从此立下决心不杀人。这与后面男主一直带着女主送的《圣经》以及被战友打却不还手是一致的。
第二个原因是男主父亲酗酒且家暴。在一次和母亲的争执中,男主难以忍受,终于反抗父亲,却不小心开了一枪,差点打死了父亲。
男主不愿拿枪是不想有杀戮,某种程度上也是对父亲的反抗,拒绝成为和父亲一样的人。
有人可能认为男主的信仰来自《圣经》,我却觉得来自于他自己。
但是无论来自哪里,人还是有信仰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