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和我一样/一路走来我好匆忙/模糊了来时的方向/清晰了北京的茫茫。”
听着郝云的《海风》的时候,情不自禁地打起节拍,这是我喜欢的一首民谣,节奏特别,歌词更是如此。
他唱一路走来好匆忙,我说跌跌撞撞,也一事无成。
小伙伴今天去面试,一次通过。被面试官问到一个常问的问题,“你为什么要来应聘这份工作,你的职业生涯规划是怎样的?”
答:我还比较年轻,想各个方向都试试。
不得不说这样的回答有些流氓,巧妙无比,但对于实习生而言也有些实在。
各方面都试试的话,也许会错过一开始深入发展的良机,但也比较不容易后悔吧,毕竟活了这么些年也都知道,找到合适自己的东西,是多么不易。
社会工作导论第一堂课上做自我介绍,谈及课程期待里的希望了解社会工作中一些伦理性,鬼使神差地就把想转到新闻专业的想法说了出来,好在于一众陌生同学面前谈这样的事情虽不大妥当,但也无伤大雅。
老师问想转专业的原因,我说一是对传媒感兴趣(这是我来到大学花了接近一年后才清晰意识到的),二则有时候觉得很多新闻工作者智障,产生一些中二的情感。
偏见总是存在的,出于各类乱七八糟的原因。
新院被传为复旦的四大闲系之一,这使得很多人出于水的原因转入其中,加之近几年新闻业智障频出,这个专业早已失了尊敬。大学里的专业歧视,私以为不甚妥当,也不理解为何这种没有意义、也不大正确的思维偏要被人拿来秀优越。
调侃地讲,社工的前景是什么?没有前景。社会学的春天会来吗?永不会来。但这,也不影响喜欢它的人对它的喜爱,何况只是一种夸张的戏言。
我喜欢就够了,也许不和理想主义挂钩,哪怕,和理想主义挂钩。后一句表达,出于理想主义的词性趋向负面的语境。毕竟当几个不温不火的人跳着说我们专业就是最需要理想主义的,多少有些苍白。
化学与中国文明课上,老师表现出对新闻专业的调侃和新闻业的批判——后者是前者出现的直接原因。但这位化学系老师言谈中的客观,教人信服——毕竟事实是不必回避的,而过度推断才是耍流氓。学化学的人很有修养,这位老师如他所言。
一切出于更高的期待罢了。
不曾了解、理解一件事物就凭借私人印象大放厥词,显得既无风度,也无智慧,可惜的是,这样的言行并不少见。反智主义就是被唾弃的阵营中这一现象表现的佼佼者。
前段时间和直系的学妹见面,她一室友表现出对于学习的强烈竞争感,我心了然,和小伙伴失笑讲,估计又是个要进国务的人。其另一室友则对于听说有的课拿A要刷脸表现得很是惶恐,显然和我一样,她不是一个喜欢做这种事情的。
谈到与学长学姐交流时要注意的问题时,我说不要在请教问题时,因为某个学姐忙着参加跳舞之类的社团活动表示没有时间,就觉得学姐不厚道,因为在她看来,那就是很重要的事。
顺理成章的,我对这群小朋友们装逼地说,在大学里,学习从来都不是最重要的事情,它只能是之一。
还想再说,找到适合自己的东西真的无比重要。
如果还要问,然后呢?只好回答,然后,就去做啊。
“他们说远方是大海/那里会有海风吹来/看着海鸥自由自在/不要让我的梦醒来。”
我突然想起初中时学过的诗歌《在山的那边》,诗里有句“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读来莫名喜感。
也许你会觉得不好笑啊,为什么我会觉得喜感呢?嗯,我保证不是因为自己读到这句就想一本正经地朗诵的缘故。
毕竟铁青着的脸呀,总是要见的。
文字|叶芒
图片|日本画家 Junaida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