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秋一大早给我们出了道题:先生为女儿煮了一个鸡蛋,再煎一盆饺子作为早点叫带走,结果女儿只拿走鸡蛋,嫌煎饺太油不要。1. 是小孩不懂父母心?️2. 是大人不知道孩子的需求?请大家投票。
正巧一早为叫儿子起床小生了一场气有过反思,见题非常感慨:呵呵!这家家难念的经很相似嘛!
我家的情况是,儿子告诉我七点出门上班,在家吃早餐。我6:30叫他起床,结果6:40还没见他起,又去叫,他就嫌我烦了,你说我委曲不,做好早餐,一遍一遍地叫,只能伺候的这么好了!光火!!心塞!!
光火心塞的事,又何止今天这一件!
前年某个周末返校,出门时叮嘱他:小心点,注意安全(后来想是他手机被偷后我留下了后遗症)。儿子终于忍不住了:我都多大了,每次出门都这句!
还有今年春节回老家,锁门前鬼使神差地问了句:身份证带没?儿子不耐烦:我都二十一了,出门还不知道带身份证!
是儿子不懂我的心?还是我不知道儿子的“需求”?
秋秋公布调查结果:感谢大家参与讨论,选择2的占多数,经典点评:不了解市场情况,盲目生产,造成浪费。
看罢也不禁赞叹:一针见血啊!我们口口声声地说爱孩子,大多都是自以为是的爱,把孩子当作永远长不大的孩子,很少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有自己的思想和人格的成年人,很少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他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就象我习惯性地左叮咛右提醒,一百一千个不放心,按照武志红老师《巨婴国》中的说法,我这是是典型的母婴病态共生,通过唠叨以达到对儿子的控制。
即便理智上我希望儿子有自己的思想和独立性,但行动上却不自觉地要把他培养成妈宝男,细思极恐!
好在儿子还是有点“脾气”的,我光火归光火(有其娘必有其子,捂脸),略一思索压抑着胸中升腾的怒火佯装耐心地问道:是不是不需要妈叫?儿子嗯了声。
也是,儿子只说七点走,在家吃早餐,没说要叫他起床,这殷勤献的,好!失!败!
曾与他爹报委屈,他爹提醒,与儿子谈他没想到没意识到的东西,他还是很认真听,能接受的。听他一说,想想确实是这样。
儿子给的冷脸,可不多是因为这些在他看来弱智的、低级、好象为了刷存在感的唠叨和他并不需要的殷勤。
回想起儿子小时候,早晨叫起床也是左一遍右一遍叫不起,也生过一段时间的气,终于有一天,叫不起后,气呼呼中灵光一现,对他说:起床是你自己的事,以后你自己订闹钟,迟到是你挨批评。以后真就他自己起床,没再为这件事情操心、生气。
他长大了,我反而把这“优良传统”丢了......
以后返校,只说个再见,就愉快地再见吧。
出门带身份证、手机、公交卡这样的事情,提醒他姥姥还是很有必要的,他,就免了!
网上曾有一则被称非常感动人的小故事。
一个女孩打开家门,发现门口竟然有条死鱼,她感觉十分晦气,于是马上把它装垃圾袋扔了。第二天,又有一条鱼躺在门口,她感到不对劲。第三天,她待在不远的楼梯口盯着。不久,一只猫走了过来,把嘴里的鱼放在门口,有些不舍的离开了。她看到那只自己曾经救过受伤的猫,眼睛湿润了。
故事末尾升华:也许你不喜欢,也许你不需要,可是它已经给了你它认为最好的东西。 珍惜所有对你好的人。
说真的,看完这个故事我一点都没感动,对自己好的人当然要珍惜,但如果给对方,为什么不能给对方认为最好的东西而是给你认为最好的呢?!
我之蜜糖,彼之砒霜,彼之蜜糖,我之砒霜。不可能两人喜欢的,缺少的完全一样。如果给对方,哪怕我不喜欢,哪怕我不需要,对方喜欢,对方需要,送过去,即表达了自己的心意,又送到了对方的心坎上,不是皆大欢喜么?
非常喜欢我闺蜜,给我们织手套,让我们自己挑颜色,我不但挑了颜色,还要求她帮我织4个手指在一起的!
自己喜欢的颜色,自己喜欢的款式,每每看到都喜欢,心里都一阵温暖。而闺蜜,虽然习惯织5个指头都是单独的,为我还要费心计算,但看着我满心欢喜,她虽嘴上抱怨,心里也美滋滋的。
如果织个五个指头的,我必定不会有这么愉悦,带不带都是个问题。 丢又不能丢,还占着个地方,本来一件很好的事情,领了情,同时还给自己领来了负担。
就象故事中的女孩,如果没有后续的“沟通”,因为感动于这只把自己最好的东西给了她的猫,因为珍惜把自己最好的东西给了她的这份情,天天一出门就要面对家门口一条死鱼......
猫不能明白女孩喜欢什么,需要什么。
如果我们总是自以为是,总是希望对方能明白自己的一颗爱ta的心,一颗为ta好的心,一颗奉献的心,期待对方感动,感激,感恩,而不去了解对方的喜好和需求,当然也不能,多半也会感到很受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