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妈妈,我来分析一个我潜意识的愿望和情感隔离。
在意识层面上,我总希望淼能够好好吃饭,为此,我曾定下来好多有关吃饭的规矩,如:要在规定时间内吃饭,没吃的话要等下一顿才能吃;又或者,没吃饭就没有零食吃。
哇,哈哈,我似乎真的好想淼认真吃饭啊,所以面对淼吃饭的问题有点如临大敌。不但严肃还好像有点无情,这就是情感隔离,也就是没有站在淼的立场上思考这个问题,为什么不想吃饭?
如果我能设身处地想,也许就懂淼不想吃饭,是因为之前吃了一些零食,已经有点饱了,所以不想吃,或者理解是因为其他原因不想吃。
为什么我不愿设身处地理解淼不愿吃饭的原因?却选择树立规矩或者威胁的方法呢?这可能跟我潜意识的愿望有关。
我潜意识的愿望可能是:希望淼不好好吃饭,必需要我的帮助,才能健康成长。
也就是我潜意识的愿望是希望淼认识到我存在的必要性,没有我,她就没法好好生活。
哇,突然有点毛骨悚然,非常想极力反对这样的分析,但又无比虚弱,因为好像是对的。
因为我为淼好好吃饭这件事,并没有付出过太多实质性的努力,如,做她喜欢吃的食物,考虑她的处境等。只是一味地希望她自觉吃饭,如果没有服从,好的,我可以出马,显示自己的权威和自己的话有多么对。
最后的结果是,淼对饭有点厌烦,经常不愿吃饭,看样子,我要先改变自己的心理了,帮助她真正感受到吃饭的乐趣,而不是通过规矩来压迫淼来显示自己话的权威和正确。
另一个要分析的潜意识愿望和情感隔离是:我为什么逼迫淼淼学习。
每次淼一闹革命说:“我不想去学校”,我就有点焦虑,虽然意思性地问:“为什么不想去学校啊?”
但我知道,我只是意思性地问问,并没有带着理解之心去问她。在我心里已经准备了很多理由去反驳淼,目的就是希望她坚持去学校。
为什么我没去理解淼的情绪呢,而对她这一行为做情感隔离呢?
某种程度来说,我跟学校(学习)的关系也并不是很好,所以,我不知道如何面对淼的逃避。就像我曾经是被逼的学习的,我把我曾经的学习焦虑投射给了淼,没有帮助她发现学习的乐趣,而是逼着她必须学,也就是让她感受同样的焦虑。
曾奇峰说,最好的学习是人与人交往时,人格的学习。
当然这点我没认识到。所以,我会逼迫。
以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嗯,努力完善自己的人格,然后带着淼去见更多健康人格的人。
总之,孩子出现什么问题,我第一时间应该问问自己,是不是自己出现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