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先生写过一篇《富人区》的文章,读后深有感慨,忍不住要啰嗦几句。
冯先生的《富人区》是想揭示中华民族的劣根性之一嫉妒。
作者曾分别向美国朋友、日本朋友、中国朋友问过同一个问题:看到富人住在这么漂亮的房子里,会不会嫉妒?
美国朋友有些诧异:“嫉妒他们?为什么?他们能住在这里、说明他们遇上了一个好机会,如果将来我也遇到了好机会,我会比他们做得还好!”美国朋友如此坦然、平和、自信。
日本朋友摇头说:“不会的”,并解释道,“如果一个日本人见到别人比自己强,通常会主动接近那个人,和他交朋友,向他学习,把他的长处学到手,再设法超过他”。日本朋友如此理智,善于学习、发展。
中国朋友就不中了:“嫉妒?”他眉毛一扬,笑道:“何止嫉妒,恨不得把那小子宰了!
这篇文章看似客观,实际上却是主观,揭示了一个主题,这就是中国人比美国人和日本人善嫉妒,自己不去努力找机会使自己变成富人,或者说中国的穷人不会向富人学习,与富人交朋友,不去努力把自己成为富人区的人,而是嫉妒富人,仇恨富人。这就显得中国穷人太缺少肚量,气度和素质。
一篇似乎客观的文章却给中国的穷人们扣上了一顶最恶劣的帽子,这真的合理吗?
我却觉得这篇文章有失偏颇。中国人确实有嫉妒甚至还有仇恨富人的心理,这果然是民族之劣根性之作祟,但是,这种嫉妒和仇富是有其历史原因的,并且还有富人本身的原因的。
美国人不嫉妒富人,是因为美国穷人有其坦然、平和自信的基础,这个基础就是:社会给予每一个人的机会都是平等的,只要你有能力,肯努力就有机会进入富人区。有机会还怕什么?只要努力就是了。
日本朋友不嫉妒富人,也是由其社会环境所决定了的,那是因为他们可以随便地与富人交朋友,可以虚心地从富人那里学会成功的经验,然后成为富人区之一员。因为社会给予了穷人进入富人区的希望和条件。
中国人呢,中国穷人太缺少机会,在长时期内,穷人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机会,从而也阻止了穷人进入富人区的道路,历史上的贫富的转换也不仅仅是靠机会和努力所能够获得的,而是靠暴力手段的夺取。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彼吾将取而代之!这就是造反心理,一面是残酷的掠夺,无情的压迫,一面就是嫉妒与仇恨,为富不仁与杀富济贫就这样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在现实中,在当今之中国,富人区更不干净,即使名义上是干净的,其根本上还是无法洗尽原罪,几十年时间,中国的富人们完成了美国人与日本人几代人才能完成的原始积累,靠的是什么,其中就有不少富人是靠贪污腐化、权钱交易、巧取豪夺、化公为私、坑蒙拐骗而一夜暴富的,他们只有富人的形而没有富人的质。富人富得千奇百怪,富得不可思议,连他们自己也不明白他们的钱是怎样变来的,于是更可恶可恨的一幕就出现了,富人们的钱来得太容易了,所以就出现了中国富人最不应该的表演,富而不仁,挥霍无度,纸醉金迷,花天酒地。如此不干不净的富人却又如此张扬,如此的不知道收敛,你说穷人们会不嫉妒吗,其实那不是嫉妒,而是仇恨,这种仇恨发展的结果是什么呢?不寒而懔。
不要只拿美国与日本的穷人与中国的穷人比,更应该把美国、日本的富人与中国的富人比,这才是真正的民族劣根性。
中国富人应该拆了围墙,不要只让穷人在围墙外转,不是需要穷人去找富人做朋友,而是富人们主动去与穷人交朋友,原罪需要时间去洗涮。
不是中国穷人没有宽容、平和、和自信,是因为当今之中国还没有给予穷人太多的机会、希望与条件,比如中国的银行只支持富人而抛弃了穷人,再比如中国的穷人的孩子们正在悄悄地远离高等教育。这些事实上的不平等同样会导致不平衡的社会环境,也会导致嫉妒和仇恨。
一个和谐的社会需要全社会的人的共同努力而不是只要求穷人做乖乖的绵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