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内容是个人综合了多个版本的核心观点加以阐述,本着尊重原文为基础去解读。
以简明清晰的逻辑分析,系统性地概括书中的知识关联,不过度推理及过度化书中内容的态度去阐述书中知识。
如有不当之处,还请读者们多多指正。
上文品读了“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老子提出了自己的“理想国”模式——小国寡民。
在老子的“理想国”中,没有战争,人民安居乐业,不用智能,自得其乐。老子认为,理想的国家不宜过大,人口也不宜过多,邻国之间从生至死都不相往来。
小国寡民能不能实现呢?其实,这种社会曾在人类历史上存在过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只不过那时的社会发展水平还比较低,远远没有老子所说的那么富足罢了。
继续第八十一章“为而不争”: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真实可信的话并不华丽,华丽的话反而不可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善良的人并不善辩,善辩的人反而不善良。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真正有知识的人不卖弄,卖弄自己懂得多的人不是真有知识。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有道的圣人不私自积藏,总是尽力帮助别人,自己反而更富有。
他尽力给予别人,自己反而拥有更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
天道的规律,利于众生而不会有害。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有道的圣人的行为准则,是惠济大众而与世无争。
最后这章,锤炼得精要明白,几乎不必翻译,其道理可谓是人类行为的最高准则和认知。
前面三句格言在于提示人要信实、讷言、专精。后面四句,在于勉励人要“利民而不争”。
信实的话,由于它的朴直,所以并不华美。华美之言,由于它的动听,往往虚饰不实。
而善者的言论,止于理,符于实,所以不必立辞巧说善者的行为,真诚不妄,正直不欺,所以不必自作辩解。反之晓晓巧辩的人,乃是由于言行的欠亏而求自我掩饰。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这话运用到现代学术界的情形,的确如此。现代的知识活动愈来愈专精,“一事不知,儒者之耻”的时代早已经过去了。以博学自居的人,对于任何一门学问,往往只是略知皮毛而已。所以为学如果博杂不精,则永远无法进入知识的门墙。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这是一种最伟大的爱的表现。佛洛姆(Erich Fromm)说:“爱是培养给与的能力。”
“为人”“与人”便是给与能力的一种表现。“圣人”的伟大,就在于他的不断帮助别人,而不私自占有,这也就是“为而不争”的意义。
老子深深地感到世界的纷乱,起于人类的相争一争名、争利、争功…无一处不在伸展私己的意欲,无一处不在竞逐争夺,为了消
除人类社会的纠结,乃提出“不争”的思想。老子的“不争”,并不是一种自我放弃,并不是消沉颓唐,他却要人去“为”,“为”是顺着自然的情状去发挥人类的努力,人类努力所得来的成果,却不必擅据为己有。
这种贡献他人(“为人”“与人”“利万物”)而不和人争夺功名的精神,亦是一种伟大的道德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