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现在也读小说,经常听书。小时候也经常“听书”,现在听的和小时候听的书不一样。但都给我很多的情感体验,让我更清晰的感觉书里说的感觉,体验这些情感有的我也曾经有过。那些模糊说不清楚的感觉,被别人用明确的文字写了出来,感觉和情绪都得到认同,就像孩子第一次知道“烫”这个字,原来能形容热过度了,带来的痛感;盐多了是咸;糖多了齁挺是一样的,体验和阅读唤醒认知。当发现别人和自己有一样的体验,就会对自己形成肯定,而获得认可是人生存的力量源泉,它能使我们确信,自己走在了正确的道路上,这种信念是形成人格的基础。几次说到“人格”这个词。人格:心理学称之为个性,指的是每个人稳定的心理品质,它包括了人的信念、动机、需求等等,也决定着人的行为方式和现实选择。人格健全,对个人、家庭乃至社会,就跟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健康是一切的基础一样,是人最重要、最基础的部分。
读书带来从未有过的体验,是自然的奖励。现在我们大人根小孩子讲阅读,不管是自然奖赏,还是规则奖赏,最终的目的是要在的人内心当中形成一种渴望。什么才能称之为渴望?就是一旦线索出现,大脑就先有了一个强烈的预期,迫不及待地想获得后边的那个奖赏。这个奖赏就好像已经跑到手心里,不去拿都不好意思。所以,对奖赏的渴望驱使按照习惯办事。做到这个程度,自然奖赏的目的就达到了。说一个小例子。比如,早上孩子说觉得自己刷完牙感觉口气清香橙子味的,感觉好好。我觉得这是一个自然奖赏,好的开始吧,以后可以只是检查牙齿,而不用或是少用修牙了吧。想起高中同学午饭后刷牙,很不理解。现在想,她是在有关爱牙的修为上早已在很高的维度了。当时有关牙,以我的修为,我看到了也看不懂为什么要那么爱牙。
同理,把学习和成长当作是看热闹,或者是别人的责任的时候,会发现人成长会非常慢,永远怀疑、排斥、挑剔。不去看看自己能做什么,把能做的做好。还希望把什么都浓缩成三句话,最重要的三句话。越来越懒惰,自身不努力,因为没有找到这个事本身的意义和价值。而且即使别人好心的给了最简洁、基础的解答,也许还会说“鸡汤,没啥用”。但是自己成为去做分享的人,要自己去捋清思路,所以会自己在反思,在寻找脉络和意义,然后把它梳理出来。
觉得没用的,是因为没有经历,所以少了一个体验的维度。“懂得那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今生”。我哥哥是很爱给我讲道理的人,我们年龄差较大,我小时候不喜欢他讲道理,很烦感。这是有道理的。因为这个讲出的道理是别人的,来自别人的身体过程和情绪的体验(身体过程和情绪过程),然后再经别人的思维提炼总结(思维过程)。重复一遍:因为道理都是别人的,来自别人身体和情绪的体验,是别人思考的提炼总结。对自己而言,只是在思维过程上的认同,并没有自己的身体过程和情绪过程作为基础,所以体验都是脆弱而浮于表面的,没法内化到自己的内心中,所以无法指导行动,更别说什么有效的改善。
如何去做?跟孩子少讲道理,多体验、多读书、去思考。不要怕犯错,不要怕失败,去做然后不断的调整,做事的人就是权衡后的行动。
我记得三四年前有一次我和孩子喊态度特别不好,没鼻子没脸的说孩子,过后了自己忘了是因为啥了,大白羊需要克服的缺点,说完别人自己马上就忘了。我为什么要说别人呢?如果孩子是我的同事或者是别人孩子,我就不会这样“欺负”。还有一次,一年前,孩子说:妈妈我梦到你拆了我床边的围栏,我梦里感觉很害怕。我听了后嘴上什么都没说,搂搂她,自己心里嘀咕,是我有时对她有所要求,发脾气把儿时给她建立的“安全感的围栏”拆掉了;还是我把人性中“拆掉了思维的墙”,如果是前者,我得反思改正了,如果是后者那说明我有进步。
吼孩子,有的人看到这场景,会觉得你看,读书了跟没读没有啥区别,一样跟孩子吵。我觉得我多亏生孩子后读了尹建莉的书,要么对孩子不好的态度得多严重,得持续多久,要持续修炼下去,不管是啥书都行,只要读,持续下去就会有些效果了。以前看不到自己的情绪,慢慢的后来有觉察到自己的情绪,接纳她关照自己关照别人。认知和接纳了情绪才可能开启智慧。学习者不是因为有效了才坚持,是因为坚持了才有效果。
栾老师真是希望跟着自己学习的家长们进步,带动这么多人进步,还以这种方式督促学习和坚持进步。贵在坚持,成也在坚持。饭不可能一口吃完,谁都不能一口吃个胖子,想进步不能一下子就怎样,一口气学不完那么多东西,也吸收不到运用到生活育儿中的程度,坚持学习。
对于我来说分享真的需要一定的勇气,《被讨厌的勇气》,《不管教的勇气》,敢直说的勇气,敢接受自己爸妈的唠叨的勇气,不被理会的勇气。真的理解栾老师,以后多回馈您的分享,有反馈也是善意。
我身边有一个姐姐级人物,话说我身边的厉害的人真的是很多,他们读过的书我都没读过。她就是看的书很多的人,她说过:“有人很喜欢我,有人很讨厌我。”我认同此观点,有表达的人就是需要这样的勇气。直接的说出来。自嘲也好、玩笑话也罢,人生就是投影仪,放什么片子看自己的内在存的是什么。别人怎么看是别人自己的投影仪里播放的片子。不兜兜转转的说话很好,《勇敢一点做自己》。
一个领导说过“即使我们编的好书没有大卖特卖,但只有几个人几个家庭受益了,也要出好书,这是责任。”之后我就更加觉得我写东西即使不会像尹建莉老师那样让那么多人受益,但哪怕是对一个人有用了也好。并且梳理记录收益最多的是自己的内心。(比起面对面的说话,写在人与人之间增加了文字这种媒介,形成了某种距离感,但是更客观、理性,能用文字进行更准确的表达,传递出来的意思也更丰富,在退一步的同时,减少了主观性,增加了一些客观视角,更清楚地看待事物和人,反而更有利于增进相互理解。
想让别人看到我是从一个没那么好的妈妈,一直都在修炼自己的路上。可以尝试着做,加油!和孩子心态好点,不要过多的要求孩子,先要求自己。不生气,不较劲,给自己和孩子留着些能量,都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和有趣的事。以上分享我们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