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醉在了这一刻
文\罗丽卿
期末考试结束之后,同办公室的一名女语文教师的儿子同样是二年级。只因为一个看图列式,她给我讲了一段让我醉了的故事。
她绘声绘色给我讲,一年级的时候,她每次看见儿子数气球数的太复杂,她告诉儿子,“儿子啊,以后不管是几个气球,你就给妈妈记住有几条绳子就可以了。”孩子很听话,从一年级记到了二年级。
只要有时间,她就这样教孩子,这样教久了。孩子真觉得这个方法太好了。
这次期末考试,我们试卷上有一题。
这一次题目真的与众不同,这回是三根绳子有五个气球。没有了一个气球一根绳子对应,孩子需要仔细观察题目的问题是求一共有多少个气球。
有趣的是,乖巧的孩子还是数绳子,他就是写成了3×4=12(根)
哎呀,我的脑子里想啊。可怜的小家伙,题目一变化,你就错了。
我的反应是抓紧时间翻看一下,我们的孩子有这样的想法。答案是没有。我抓住这个有趣的案例思考,这位妈妈犯了什么错。
遇到了什么问题?
对象是谁?对象感是否建立?追问孩子为什么会出现错误,因为孩子并没有认真观察,只是识记了做题的套路。但是,套路改变了,套路就没有路了。
事实上,弗赖登塔尔说:“认识不是从概念开始的,而是从围绕它的其它途径开始的:概念是认识过程的结果。”
通过上述分析,首先要区分的是“对象的意义”。只有明确的对象是什么,其实,关键是通过观察“气球”和“绳子”的具体意义。一共才有了具体的含义。有了确定的定义,才能给具体对象的问题给予解决。
从直观出发到抽象,引导儿童关注到数学的世界的符号感。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模型。
从数学角度而言,有多元表征,诸如图示表征、文字表征、表格表征、数字表征、符号表征等类型。不同的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表征方式,但要做出图、文、式的沟通。
我还能想到什么?
写作素材从哪里来?
1.源于对话的思考
2.源于出错的挖掘
3.源于实践的检验
2020.1.14.1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