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同居正在慢慢地取代婚姻。同居有一个非常好听的理由就是:你都不知道你的伙伴有没有性能力,能不能接受那个最糟糕的你,怎么知道跟他在一起会不会幸福?网络上以这个为主题的文章也屡见不鲜。那么为什么同居可能有错呢?我们来看三个概念。
1【同居效应】
讲一个美剧Seinfeld里的故事。
A小巧玲珑,一头褐色的头发,蓝色的眼睛,五官周正,很会处理人际关系,是纽约高档写字间大楼的总裁秘书。
在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她认识了B。B戴着眼镜,长得高大帅气,不过是一个一穷二白的医学院的学生,成绩也不是很好,甚至自己都没有信心自己可以毕业。
A觉得B很坦诚,即便自己花钱也还是决定跟他一起约会,一起出游。因为她觉得B是一个未来的潜力股。
一次他们在海边玩,有人溺水了,有人冲进水里救人,还有人在岸上喊:“有医生吗?”A举手说B就是医生,B吓得一身冷汗,脑袋摇得就跟小孩儿手里的手鼓一样,嘴里一个劲儿地喊NO。
这件事情对A刺激很大,她当时就下定决心,一定要帮助B毕业,拿到行医执照,并且憧憬着他们的美好未来。
B对A的决定表示震惊,觉得自己选择学医是一个错误的决定,自己既不爱好,也不适合学习医学,但在A一次又一次鼓励,一次又一次认可中,他鼓起勇气,决定试一试。
A一下班就到B哪里,为B准备好吃的喝的,陪在B的身边读书。后来周末两个人也从早到晚埋在书里。B需要A帮忙,就直接要求A做,A也觉得自己义不容辞。再后来,两个人都觉得住在一起很有必要,也很方便,于是就顺理成章地住到了一起。
时间很快就过去了,B终于拿到了行医执照。两个人开心地拥抱到了一起,好好地出门吃了一顿大餐,如胶似漆了一晚上。A开始憧憬以后的日子,他们会结婚,会很幸福。
第二天早上,
B对A说:我们分手吧。
A百思不得其解地说:难道我们不应该准备接下来的事情吗?
B说:分手就是接下来的事情。
A说:我做梦都想跟一个真正的医生谈恋爱。
B说:对不问起,我早就答应过自己,成为一个医生之后跟现任女朋友分手,不论她是谁,然后找一个更好的。这也是我做梦想成为一名医生的一个原因。
接着,B就收拾好了所有A的东西,递给了她。
当我第一次看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觉得不可思议,美国版陈世美?但是当这个故事活生生地发生在其他电视剧、电影、朋友中,我开始相信它的真实性了。
从拍拖、过夜、经常过夜到同居,一切似乎都发生得很自然,因为喜欢在一起就真得在一起了。没有任何的承诺或仪式,有时甚至没有认真的对话交流。许多男女也从不讨论为什么他们要住在一起,或同居意味着什么。
研究人员发现男女对同居往往有不同的想法。普遍来说,女性更容易视同居为结婚的一个步骤,而男性更容易认为同居是一种测试二人关系的方法,或是推迟承诺的借口。因此,男女对同居看法的不一致,对于能不能发展到婚姻关系是极其不利的,很多人甚至从没有讨论过未来会不会结婚。
30岁的S在结婚之前,和男友同住五年多。婚礼简单而温馨,只有双方的家人,朋友到场。
结婚不到一年,她就要花钱找律师离婚。他们之前因为害怕这样,所以只同居不结婚,没想到真结婚,就真要离婚。
全美婚姻项目的调查发现,近一半20出头的年轻人同意:“只会嫁给一位愿意跟你同居的情人,这样的话,可以知道二人能否会好好地相处。”约有三分之二的年轻人表示,他们认为结婚之前一起生活,是一个避免离婚的好方法。但是,这种想法和现实是矛盾的。
结婚之前同居的夫妇在婚后往往会不太满意自己的婚姻,更容易离婚。这被称为是【同居效应】。研究人员最初认为选择同居的男女,其传统婚姻观念较低,更加可能离婚。然而,同居已经成为一种常态,研究表明同居效应并不完全是由个人特征来解释。
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的临床心理学家梅格杰伊(Meg Jay)说,同居跟婚姻上建立二人生活的承诺是绝对不一样的!年轻人在决定同居之前,应该小心处理二人之间的关系。最重要的是一起讨论同居的动机,事先的承诺,甚至共同视之为一起走向婚姻的决定,而不是为了方便,为了省钱,为了性测试。当然,年轻人也应该理性地评估和预测二人分手所面对的现实问题。梅格杰伊说,她并不是支持或反对同居,但是,她认为年轻人应该知道,同居也可能是一个错误。
如此看来,普莉希拉2010年跟扎克伯格同居之前定协议是非常明智的。当时两人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但未有具体计划何时结婚。
2【锁定消费者模式】
同居,可以是有经济效益的,男女愉快地分租一间卧室的公寓,共同分担水电,无线上网费用,共养宠物,一起享受购物的新家具等。然而,万一决定分手时,共同设置一个家的成本也会影响他们的决定。有些时候,二人拖拉几个月,甚至几年。
有趣的是男女均同意的一点,同居的生活,相比结婚夫妇的生活标准是较低的。如果轻易分手离开,同居不会是一个问题,但是,事实并非如此。
S说,她从来没有感觉到男友有任何承诺。她说:“这么多年来,我觉得自己是永无止境地试图做他的妻子。我们拥有一个家,宠物和共同朋友。两个人真得很难分开,然后,因为我们步入30岁又生活在一起多年,我们决定结婚了。”
美国的研究人员打了个比方,这就像是签署了0%利息的信用卡。直至12个月结束,利率上升到23%,你会发觉进退两难,因为你的欠债过高,无法还清。事实上,同居可以是完全一样的情况。以行为经济学来说,它被称为【锁定消费者模式】。
同时,因为同居的人通常都是试试的心态而没有承诺,他们也不愿意将两个人的钱合到一起共同做投资,所以财富增加的速度也相对较慢。
3【婚姻包袱】
同居的门槛不高,但是代价一点儿不小,青春的小鸟飞走了,就再也回不到从从前的状态了,甚至可能多了“婚姻包袱”。
研究日本社会的著名社会学家Larry L. Bumpass和他的合作者们2009年在亚洲人口研究(《Asian Population Studies》)上发表了一篇论文,提到了一个重要的概念“marriage package”(婚姻包袱)。
研究者说,在传统的日本家庭里,许多家庭内部的角色都捆绑在一起,对已婚人士,特别是对女性来说,婚姻不是一件小事儿,而是很多事情被打包在一起,于是婚姻成为一个包裹,甚至是一个包袱。通常来说,结婚、生孩子、抚养孩子、赡养年迈的父母,都是捆绑在一起的。也就是说,当一个人做出结婚的决定,往往意味着他们愿意生养孩子和照料双方的父母。
据美国的研究机构,孩子们的未来The Future of Children报道,根据1982年至2010年的数据,同居伴侣中的许多人也有孩子,其中有一半是无计划的。抚养孩子的压力和责任可能会导致恋爱关系的消亡。当一对未婚夫妇共同生活并有一个婴儿时,孩子的未来5岁生日时,他们只有20%的机会结婚。报道还说,很多未婚先孕最终都不是跟亲生父母生活在一起,往往由家人或者是他人领养,即便是单亲抚养,都可能比不上在父母身边长大的孩子受到的关注多。所以一旦未婚先孕,就应该多为孩子的未来着想。换句话说,考虑好要不要背婚姻的包袱。
记得我在美国怀孕检查的时候,跟一位护士聊天,她说她有3个孩子,老大18岁,另外两个一个6岁一个8岁。看着她年轻的相貌,我很难想象她是一个18岁孩子的母亲。我本以为我说出去的这话是一句赞美,我看到的却是摇头叹气。
“那个时候,我还小,一点儿也不懂事,所以犯了错误。我从来都没有照顾过他,都是我的爸爸妈妈在照顾”她边忙边说。
所以同居之前一定要了解避孕、流产、甚至是性病之类的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