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个节气,通常在每年公历 11 月 22 日或 23 日交节。此时,太阳到达黄经 240°。它代表气候上开始进入降雪的阶段,但并不意味着一定会下雪,只是说降水形式逐渐从雨变为雪,且此时雪量较小,因为寒气还不够强盛。
01
小雪节气的由来与天气变化密切相关。《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十月中,雨下而为寒气所薄,故凝而为雪。小者未盛之辞。”古籍《群芳谱》中亦云:“小雪气寒而将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这意味着小雪时节,由于天气寒冷,降水形式由雨变为雪,但因寒气尚不够强,雪量还不大,故而称为“小雪”。
古籍中的寥寥数语,勾勒出小雪时节的特有韵味。此时,北国的天地已渐渐被一层薄寒笼罩,天空像是被擦拭过的琉璃,澄澈而高远。风,不再是秋日的轻柔,它带着凛冽的气息,掠过山川河流,奏响了冬日的序曲。
气温逐渐下降,西北风成为常客,冷空气频繁南下,导致中国东部出现大范围大风降温天气,北方地区气温逐步达到0℃以下,大地开始封冻。此时,降水形式由雨变为雪,但雪量不大,多为夜冻昼化的零星小雪,不过若冷空气势力强且暖湿气流活跃,也可能下大雪。
在小雪节气时,北方大地被冰雪覆盖,江河开始封冻,人们穿上厚厚的棉衣,室内供暖设备也全面开启。而南方,依旧青山绿水。只是早晚温差加大,空气中透着丝丝寒意,偶尔也会降下一些小雨夹雪,让南方人感受到冬的气息。
02
古代将小雪分为三候::“一候虹藏不见;二候天气上升地气下降;三候闭塞而成冬。”随着小雪节气的到来,气温持续降低,雨水凝结成雪花,彩虹不再出现。天空阳气上升,地下阴气下降,阴阳不交,天地闭塞,万物转入严寒的冬天。
在农事活动方面,北方地区已进入冬季农田管理和农田基本建设阶段。果农开始为果树修枝剪叶、包扎防护,以防果树受冻。而在南方,虽气温相对较高,但农事也不能松懈。农民们会加强小麦、油菜等作物的田间管理,进行中耕除草、施肥,为作物生长提供良好的条件,同时做好牲畜的防寒保暖工作,储备足够的饲料。
03
民俗文化风情在小雪节气里丰富多彩。民间有“冬腊风腌,蓄以御冬”的习俗,北方腌制酸菜、咸菜,南方则多腌制腊肉、腊肠等。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处理食材,准备各种腌料,欢声笑语中满是对冬日生活的期待与对新年的憧憬。
此外,小雪时节,一些地方还有吃糍粑的习俗,软糯的糍粑,香甜可口,寓意着团圆、丰收。
小雪时节气温急剧下降,天气变得干燥,是加工腊肉的好时候。
一些农家开始动手做香肠、腊肉,把多余的肉类用传统方法储备起来,等到春节时正好享受美食。很多地方都有冬季吃腊肉的习俗,尤其是南方城市,更是对腊味情有独钟。
广州人最喜欢用腊味来做腊味萝卜糕、腊味煮香芋,还有腊肠炒蜜豆。
06
小雪时节宜早睡晚起,保证充足的睡眠,以利于阳气潜藏、阴精积蓄。饮食上,可适当多吃一些温性食物,如羊肉、牛肉、核桃、红枣等,以补肾固精、抵御寒冷。同时,要多吃蔬菜水果,如萝卜、白菜、橘子等,以补充维生素,增强身体免疫力。此外,还可进行适当的运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但要避免运动过度,以免损伤阳气。
早睡晚起,人们要适当早睡,同时,早晨也不宜起得太早,保证充足的睡眠。注意衣着,太厚太薄都不好。建议外出时,体质弱的人最好穿高领而且护腰的服装。
注意脚部的保暖,坚持用温热水洗脚、按摩和刺激双脚穴位,以促进血液循环。每天坚持步行半小时以上,做好御寒保暖,防止感冒的发生。
小雪节气前后,由于夜间时间越来越长,白天时间越来越短,阳气潜藏,阴气渐盛,气温降低,天气时常阴冷晦暗,再加上树叶凋零,寒风瑟瑟,人们的心情很容易受到影响,引起心理上的一些感伤,尤其是一些老年人和慢性疾病患者,甚至会导致抑郁症状的发生。此时应调节自己的心态,注意精神的调养。
保持乐观,节喜制怒,多听听音乐,让美妙的旋律为生活增添乐趣,同时,要多参加娱乐活动,多晒太阳,以激起对生活的热情和向往。
饮食方面要多吃热量高、有健脑活血功效的食物,如羊肉、牛肉、乳类、鱼类,并适当饮用一些茶水、咖啡等饮料。
据专家解释,在小雪时节一些黑色的食物其实是更好的选择。上面说到的黑色的食品,有很多种,包括黑木耳、黑芝麻,甚至泥鳅、黄鳝等等。它们都是能够迅速帮你恢复身体热量的食物。
07
古诗词中也有诸多关于小雪的描绘。“小雪已晴芦叶暗,长波乍急鹤声嘶。”描绘出小雪时节的萧瑟景象,芦叶在晴日下颜色暗淡,水波急涌,鹤声长鸣划破寂静。“花雪随风不厌看,更多还肯失林峦。愁人正在书窗下,一片飞来一片寒。”则写出了小雪随风飘舞的姿态,以及给人带来的清寒之感,为小雪节气增添了浓郁的文化韵味。
写在最后
“十月小雪雪满天,明年必定是丰年”,小雪节气的降雪,被认为是来年丰收的好兆头。在维族地区,有过白雪节的传统。在每年的第一场降雪来临的时候,要举行庆祝活动,亲朋好友在一起聚餐、歌舞,祈祷来年的丰收。
小雪节气,是自然与人文的交融,它带着冬日的宁静与诗意,悄然走进人们的生活,让人们在寒冷的岁末,感受天地的变化,传承古老的文化,修养身心,静候新春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