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段时间,工作上和同事们一起阅读哲学相关的书籍,我承认当时的理解肯定不够深刻。有时间的话,一定要再花时间复读这几本书。
哲学是什么
《哲学是什么》书中分别讲述了哲学为何物、哲学的问题、哲学的方法和哲学的价值这四大部分。这一本书,虽然只是稍稍触到了哲学的边缘,但是我已经开始对自己的人生有了不同的看法。一本书不在于多么深奥多么专业,它的价值永远在于能拯救多少蒙尘的心灵。哲学是一门有历史悠久的学问,人们关于哲学的定义有多种版本。
哲学(PHILOSOPHIA)是两千五百年前古希腊人赫拉克利特创造的术语,本义是“追求智慧”。十九世纪末,日本学者西周(NISHIAMANE)将外文PHILOSOPHIA译成汉文“哲学”。黄遵宪又将哲学一词转介到中国。中国清代以前的文化典籍中并无哲学一词,“哲”在汉语中的基本含义是“明智”,与外文PHILOSOPHIA的语义相贴近。外文PHILOSOPHIA按其本义是“爱智慧”,而非智慧之本体,哲学表现为对智慧永无止歇的追求。
西学东渐哲学进入中国后,学界发生了中国本土文化中有无哲学的论争。认为中国有哲学的人把哲学定义为:关于宇宙和人生的基本思考。
胡适在他的《中国哲学史大纲》指出:“凡研究人生且要的问题,从根本上着想,要寻求一个且要的解决”这样的学问叫做哲学。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提到自己的哲学定义:“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
中外哲学的产生皆起源于疑虑与惊讶。譬如屈原之《天问》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整整一部长诗,一百五十八问,皆是对宇宙人生的奥秘、对远古神话的传说的惊讶与疑虑。哲人正是由此开始了自己独立的思索与探求。并且,惊讶与疑虑将始终伴随着哲人的沉思。
哲学是人在求知欲望的驱使下,对一切能想到的事物(不论其虚实),追问其本质、关联、共性的思考与探索。
爱因斯坦关于哲学的定义:如果把哲学理解为在最普遍和最广泛的形式中对知识的追求,那么,哲学显然就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
十八世纪德国著名浪漫派诗人、短命天才诺瓦利斯(1772—1801)关于哲学的定义:哲学是全部科学之母。哲学活动的本质原就是精神还乡,凡是怀着乡愁的冲动到处寻找精神家园的活动皆可称之为哲学。
哲学是对世界终极意义的解释,它在解释中使我们了解世界,使世界在我们的意识中合理化,从而为我们提供心灵的慰藉。
哲学就是生活,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曾经有一位很杰出的女性,她的家庭婚姻生活不快乐,夫妻感情不好,由于智商高情商低,在工作单位也搞不好关系,其能力和价值总是被大大低估。如果她整日沉浸在这些眼前的琐事当中,她会度日如年。但是她的心情常常很好,生活内容也很丰富。原因何在?原来她心中常常关注的总是地球生态、环境保护之类的事情,南京的百年梧桐被毁,她伤心动肝;黄河断流,她痛心疾首。由于她的心思总在这些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情上,眼前的痛苦被冲淡,相比之下显得无足轻重。于是,她心态很好,生活也很充实。从她的个案,我们不禁联想到,一个人的生活基调是快乐的还是痛苦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思所想是大是小,二者完全是正相关关系:想得越大越远越快乐;想得越小越近越痛苦。
这也正是哲学尤其是生命哲学的作用,因为与国计民生问题相比,哲学所关注的问题更大更远。
为什么需要哲学呢?
从表面上看,哲学不能像很多自然科学那样为人类生活才生出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资料。但殊不知,最初的人类社会是没有现在细分得如此具体的自然科学的,反倒是先哲们从根本上思考,在哲学思索中创造和发展了现在先进的科学技术。也许一个人不学习哲学,生活也可以过得很好,但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却处处在运用这哲学,只是我们已经习以为常了而已。也许哲学不能给我们带来财富,但从哲学的角度出发,从哲学方向,在根本上看待和解决问题,我们的视野会更宽广和开阔。我们懂得了万物有生有灭,暂时的困难和烦恼,仅仅是我们人生道路上需要翻过的一座山,需要跨过的一条河而已……
一个会思想的人,是不会被这个世界轻易左右了的。人可以没有手脚,甚至头,但是,人不能没有思想。 由于思想,我却囊括了宇宙。真正意义上的活过,其实,不是跟着别人走了多久,而是独自走了多远。这样的人,似愚非愚,大巧无巧。但他们,却在思考中抵达内心的宁静和丰富。
对于一个活得清醒自觉的人来说,生活和工作是不可以没有哲学的。哲学能够帮我们走出心灵困境和眼前的不快,重新获得开朗的心境和快乐平静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