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4年,我研究生毕业的那年,身边的同学陆陆续续都寻到了属于自己的归处。
去各种各样大大小小公司的去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公司;去公立学校、国际学校的去公立学校、国际学校;回老家本着“父母在不远游”的人回到了父母身边或是考上了公务员之类的,名义上做了孝顺的好孩子,成为了别人眼中当官从政的人;当然还有一部分折腾到死的人读了博士或者出国深造的......千姿百态。
我却在2014的上半年痛苦不堪,心力交瘁,一度把自己推向了伸手不见五指的深渊。
后来我仔细想:我为何如此痛苦?从未有过的那种置之死地的,那种彻头彻尾的痛苦。
或许要回到哲学的那些最基本问题:
我是谁?我要到哪里去?
1 读了20多年书,我究竟喜欢什么?
2 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3 工作的意义是什么?
4 我想要的生活究竟是怎样的?
拿到外企offer的时候,开始思考这样的问题。
思考了一整夜,也流了一晚上的眼泪。
第二天早上便跟室友说:我决定了,不去上班。
而那时距离我们毕业离校只有一个星期的时间:我没有工作,没找房子,也没存款。
再后来的两天,运气好到爆,找到一家互联网在线教学公司,我用半推销自己的方式获取到第一份工作。
-2-
SOHO的生活无比自由,工作的第一年,感受非常强烈。
温暖柔和的阳光,缓慢流动的空气,和似乎可以拥抱全世界的可能性。
1 不用过分计划早起的时间
我是一个睡眠时间非常长的人,至少8h,而且非常规律,不熬夜。即使工作到晚上9点半,也可以实现11点之前就上床睡觉的愿望,早上7点半起床,不用赶公车和地铁,避免了魔都拥挤到让人窒息的空气和人群。
2 阅读的时间被无限拉长
除去平均每天5h的工作量,时间虽然琐碎,但拿来阅读是完全没问题的。前两天整理了下过去两年读过的书,竟然各个领域的也至少有60本了,不包括五花八门的杂志。除此之外,我喜欢看各种演讲的视频,还有各类访谈节目,日剧,外国电影,这些都极大得到了满足。
3 是否在家工作就意味着懒散和拖沓
有洁癖的奶奶知道我的工作性质时还说了一句话:在家工作,每天也要穿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的。这一句话我虽然做得不够好,但也有80分了。第一年,我经常把家里的地板擦到光亮,惹得朋友她们都不敢进我的房间。有时候想着要赶紧去做下一件事,手上的事情就必须马上完成,反倒没有助长我变懒散和拖沓。
4 固定锻炼和阶段性旅行也得以实现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我希望自己积极健康,所以天气好的时候都会去跑步,尤其是现在大家都是低头族,颈椎多少都有问题。从研二开始就跑步,现在也有三年了,觉得它就像写作一样是最适合我的运动方式之一,其次偶尔还会和朋友打羽毛球。
休息的时间和大家不同,周末我尽量不出门,平日有喜欢的展览就一定会出门,连续休假超过三天,就会计划着出门旅行了。因为有个合适的旅行伴侣就跟找男朋友一样困难,所以我一般都会选择一个人旅行,而且基本不计划行程,随性走。遇到谁就简单聊一聊然后各自分开,也无牵挂。
工作到第二年的今天,我也遇到了在自由之外的问题:
有时候在线教学无异于炒冷饭,于我自身成长很慢,或者根本无成长。所以我经常因为学生的反应速度过慢导致自己注意力分散。
时间一久,我又要开始积极思考工作的意义了。
暂时想到的解决办法就是我争取在不工作的时候,尽量快速获取信息,然后工作时在大脑中开始回旋和思考。
是啊,我是一个可以一心三用的人。
-3-
如何在每天的工作和生活中尽可能大地发挥自己一天的价值?
我不想成为一个平庸的人,过着千篇一律庸俗至极的生活,是我前两年就给自己定下的目标。
工作第一年:把时间都浪费在自己喜欢的事物上。
工作第二年:把时间分一部分到不喜欢的事物上,获取有用的价值和资讯。
前者看起来文艺又美好,这辈子就安心当个安静的女子:看书,养花,拍照片,喝咖啡,再和朋友聊聊天......
而这些无法帮助我们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成长,反而会一味地局囿在自己的小世界中,那些想要的可能性被自行放弃。
后者似乎更贴地气,这世上还有没有像林黛玉那样不食人间烟火的女子,不想再追问。
理想还有,但这次选择了和现实分开。
或许真正的成长是这样:当初你觉得非常重要的东西现在觉得无足轻重了,就像是你曾经爱的人忽然有一天你发现连他的样子都记不起来了。
2016年下半年,我想这样去改变自己。
所以坚持阅读,思考和写作。
依然充满未知,但挑战未知才是重要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