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严格来说应该算是个“听后感”,是陈章鱼老师在分答上对当下读书新手阅读症状的一个解析,经过自己整理、思考总结如下,与君共勉。
一、世间无仙丹,唯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具体特征:想通过某一本书解决自己生活、工作中遇到的所有具体问题,并获得人生终极智慧。
读书毕竟不是修仙,工具书也有工具书的价值。我有一位老师,已入不惑之年,经常给我们推荐一些经典名著。他认为,所有的问题在这些经典名著中都能找到答案。有些人乖乖听了老师的话,但到头来发现除了晦涩难懂读得心情郁闷之外再无所得。其实,对于这位既有阅读阅历又有人生阅历的老师来说,自然可以从此些经典名著中见真章。但对于涉世未深,又没读过几本书的年轻人来说,是参不透这其中奥秘的,这些经典名著,究竟还是“道行太深”。所以说,如果没有多少阅历,我们至少可以从工具书开始读起。我认为,工具书也有工具书的价值,至少我们当下遇到的具体问题,工具书可以给出一个可参考、可执行的“攻略”,至于印证如何,再回到经典名著中也不迟。
二、读书非集邮,切忌本末倒置
一般这种情况,在过年许新年愿望时最为常见:我今年要读一、二百本书。
于是,为了达到这个量,有些人便热衷于各种“速读”法,读什么书都用这种快速的速度。其实有些书通过速读,能力强的阅读者如斋藤孝先生,多少也可以获得80%的知识,但初出茅庐的大多数年轻人还没有这样的能力啊。而且,这种速读法并不适用于所有书籍的。翻过一两百本书最后所得不过十之八九,还不如就老老实实精选十之八九将其读透。
想要改变自己这种囫囵吞枣无所得的阅读方式,我们可以选择量化自己的阅读。比如:以输出而不是以输入为导向。以输出为导向,比较常见的方式便是写读书笔记、写书评等,在写这类型文章的时候自然会强迫自己思考本书所提及的内容,如此一来,不仅能够量化输出过程,也能够提升输入过程的质量。
三、干货虽好,也不宜多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时间也逐渐趋于碎片化。为了迎合人们这种生活方式,碎片化的学习也应运而生。比较常见的便是各种听书App。这种听书App常常标榜着20分钟内让你听完一本书,而且经过作者分析,文章都非常具有条理性,以至于听完一本书,都会让人有阅读完一本书的成就感和错觉。但久而久之,这种对于干货的依赖症,便会让人失去对阅读的耐心,从而产生思维惰性。
我们可以利用干货,来代替快速阅读,即广泛涉猎后重点进行分析阅读。其次,我们可以在精读完一本书后,写出自己的读书笔记或书评,再与干活进行对照,这也是一种查漏补缺的过程。
结 语
章鱼老师见解独到,很是受教。文末的这个彩蛋是讲如何治疗“买书屯着就是不看”的症状。章鱼老师指出:只需一条朋友圈就能解决问题。比如:你可以在朋友圈给这本书拍照发一段话——这本书将被免费送出。当所有权发生或即将发生变更之时,身为当事人的心境还是不一样的,总会想着怎样在这本书上留下些自己的痕迹,所以不自觉地便会翻看起来。
末尾的彩蛋福利我自己也用过,非常有效。不过我往往是给自己定一个时间,比如过多少多少天我就捐给菜市场卖豆浆的小孩,这样在捐出去之前自己多少还能大概略读一二,总不会白花了钱而无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