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一开始,我就在院队打篮球,每年都会跟队友们一起参加学校举办的比赛。非赛季时,我们每周训练一次,比赛临近时甚至每天都会训练。可是奇怪的是,一直到毕业,我的水平在队里都只处于中等,甚至比不上后进来的低年级的学妹。那时我非常纳闷,同样的练习内容,我甚至比学妹们的练习时间更长,为什么我还是没有别人做得好?
这样的困惑,最近在《刻意练习》这本书中找到了答案。作者安德森·艾里克森博士在“专业特长科学”领域潜心几十年,研究了体育、音乐、国际象棋等不同领域中的杰出人物如何获得杰出表现,以及“刻意练习”法则在其中的作用。他提出,一旦某个人的表现达到了可接受的水平,并且可以做到自动化,那么再多练习几年,也不会有什么进步。甚至在本行干了20年的医生、老师或司机可能还稍稍比那些只干了五年的人差一点,原因在于如果没有刻意地去提高,这些自动化的能力会缓慢地退化。
作者介绍了练习方式的三种不同层次,从效率来看,由低到高依次为:天真的练习-有目的的练习-刻意练习。
有目的的练习 VS 天真的练习
“天真的练习”,是指基本上反复地做某件事情,并且指望靠那种重复就能提高表现和水平,这是我们经常陷入的误区。当在我打篮球的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时,我已经掌握了容易的技能。但是依然有一些弱点,不论我练习多少次,这些弱点也经常反复暴露。比如我跑步运球时重心较高,很容易被对手断球。当然,对手也注意到了我的弱点,并且时常让我失误。即便如此,我并没有继续改进它,每次遇到相同的情况,我几乎会用一模一样的方式,被对手把球抢走。
书中用了一段在音乐导师和年轻学生之间进行的对话来解释“天真的练习”:
导师:从你的练习清单可以看出,你每天练习一小时,但每次测试的时候总是只有C的成绩,能不能解释一下原因?
学生: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我昨天晚上都演奏了!
导师:你演奏了多少次?
学生:10次或者20次。
导师:你弹对了多少次?
学生:唔......我不知道,一次或两次吧......
导师:哦......你是怎么练习的?
学生:我不知道,我只是埋头弹!
所以简单地讲,天真的练习就是:只是埋头干!
在一般情况下,更有效的方法是“有目的的练习”:走出你的舒适区,但要以专注的方式,制定明确的目标,为达到那些目标制定一个计划,并且想出监测你的进步的方法,还要想办法保持你的动机。有目的的练习具备这四个特点:
1)具有定义明确的特定目标
首先需要把目标拆解,并制定一个计划:我必须清楚地知道被人断球的原因是什么,并且针对性地解决这个问题。为了在运球时顺利地进攻,我能做的可能是针对性地练习低空运球或者防守技巧。我也可以请一位教练指导我。
2)保持专注
在中学读书时,我想你一定有过这样的体验:右手正拿着笔在纸上写写算算,似乎正在专注地解数学题,但是脑子里正在播放着周末看过的那部电影或者回旋着最近喜欢上的流行音乐!要想取得进步,必须完全把注意力集中在你的任务上。
3)获得即时反馈
在那个音乐学生的例子中,表演测试结果是C,这是一个迟到的反馈。也就是说,没有人在他练习时听他练习并且指出他的错误,他也并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出了错。不论你再努力做什么事情,都需要反馈来准确辨别你的不足,以及为什么会存在这些不足。
4)走出舒适区
对于任何类型的练习,这是一条基本的真理:如果你从来不迫使自己走出舒适区,便永远无法进步。像业余的钢琴爱好者,在十几岁的时候就开始上钢琴课,等到30年过去了,他还在以完全相同的方式弹奏那些同样的歌曲。看起来,在那段时间里,他已经积累了数十万小时的练习,但他绝不会比30年前弹的更好,事实上可能还比年轻时弹得更差。
但是仅仅是有目的的练习就够了吗?
对于每一个想要提高自己的人来说,有目的的练习只是让你有一个卓越开端的秘诀,这依然只是开始。尽管我们通过专注的训练和走出舒适区,一般能在某种程度上提高我们做某件事情的能力,但那并不是全部。刻苦努力还不够,逼迫自己超越极限还不够,人们通常忽略了训练与练习中的其他一些同等重要的方面。“刻意练习”已被证明是提高人们在各个行业或领域中的能力的最强大和最有效的方式。
心理表征将普通人和杰出人物区别开来
艾里克森博士提出,将杰出人物和我们其他人区分开来的重要因素是,他们经过年复一年的练习,已经改变了大脑中的神经回路,以创建高度专业的心理表征。心理表征是一种与我们大脑正在思考的某个物体、某个观点、某些信息,或者其他任何事物相对应的心理结构,既可以具体也可以抽象。用视觉形象来理解更直观,比如一提到狮子,很多人马上在脑海里能够看到狮子的形象,这个形象就是狮子在我们脑海中的心理表征。
一个杰出的国际盲棋大师,能够同时与数十位最优秀的国际象棋棋手对战,即使看不到任何一个棋盘,当挑战者走出下一步,并且由工作人员念出这步棋时,他也能尽快的记住大多数棋子在棋盘上的位置,并且能够近乎完美的重新确定棋盘上重要的区域,作出最优决策。根据研究,在大师们的脑海中,棋子是以“数据块”的方式被记忆的。这些“数据块”按照不同的水平层级整理,类似于公司的组织结构。当一位棋手训练成国际象棋大师时,他已经积累了5万个这样的“数据块”了。被问到看到了什么时,大师不会说他们看到的实际棋子,而是“攻击路线”之类的术语。这样的心理表征,使得大师们既能着眼于全局来观察,又可以在必要的时候,把注意力集中在具体的招法上。
职业棒球手能够持续不断地击球,而且对方抛出的球的速度,可能超过144km/小时,如果换成其他没经过训练的普通人,根本做不到。他们需要在瞬间决定要不要挥棒击球,还得决定往哪个方向打。他们跟常人并没有区别,只是经过多年的击球训练,并且获得了及时反馈(比如教练的指导),才形成了这个领域的心理表征。
在那些经历数十或者数百年稳定发展的行业或者领域里,每一代人都能传承经验和技能,而他们的训练方法则出奇的一致。例如在音乐表演和体育之类的领域中,标准的模式是每周上一堂或者几堂课,在上课时导师布置一些练习,希望学生在下次上课之前完成,这些活动通常是要根据学生当前的能力来设计,目的是促成他提高当前的技能水平。从这里出发,我们能看到刻意练习与有目的的练习在两个重要的方面上存在差别:
第一,刻意练习需要在一个已经得到合理发展的行业或领域,也就是说,最杰出的从业者已经达到一定程度的水平,使他们与其他刚进入这个领域的人们明显区别开来;
第二,需要一位能够布置作业的导师。导师最重要的作用是它能帮你创建心理表征,以便你能监测和纠正你的表现。
刻意练习是什么?
综合下来,刻意练习具有这些特点:
刻意练习发展的技能,已经拥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方案由导师或教练来设计和监管。
刻意练习发生在人们的舒适区之外,并且要求练习者持续不断地尝试那些刚好超出他当前能力范围的事物,因此它需要人们付出近乎最大限度的努力。这也是我们最容易产生心流的区域,既不会厌烦地重复,也不会让自己焦虑地受压。
刻意练习包含定义清晰的特定目标。根据总体目标,导师或教练将制定一个不断促成微小改变的计划,累积达成更大的变化,学习者能从这个过程中看到他的表现已经通过练习得到了提高。比如为了参加马拉松,你给自己制定的具体目标可能是,在第一个月内每周跑步3次,每次3公里,并且必须在半小时之内完成。在第二个月,则要求在半小时内完成4公里。
刻意练习需要人们完全的专注和有意识的行动。简单的遵照自己导师或教练的指示去做还不够,学生必须紧跟他的练习的特定目标,能做出适当的调整,控制练习。研究长跑运动员的研究人员发现,业余运动员往往幻想或者想着更加愉悦的话题,帮助自己的思维从痛苦的训练中转移出去,而杰出的长跑运动员则会保持身体协调,让自己找到最理想的步调并作出调整。如果不专注,练习根本没有效果。
刻意练习包含反馈以及那些应对那些反馈而进行调整的努力。在练习过程的早期,大量的反馈来自于导师或教练。他们将监测学习者的进步,指出存在的问题,并且提供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必须学会自己检测自己,自己发现错误,并作出相应调整,这种自我监测需要高效的心理表征。大学时的篮球训练,基本都没有教练,只有高年级的学姐学长偶尔会指导一下。这也就意味着,在练习时没有人会及时指出我的错误,我也根本意识不到自己哪里没做好,更不用说纠正自己的不足了。
既产生有效的心理表征,又依靠有效的心理表征。提高水平与改进心理表征是相辅相成的。随着人们水平的提升,心理表征将变得更加详尽和有效,反过来又使得人们可能实现更大程度地改进心理表征,使人们监测在练习中和实际的工作中做得怎么样。就像我在写这篇文章时,会经历画大纲、积累素材、简化概念等建构心理表征的步骤。但是当初稿完成,整篇文章显得有些难懂时,我又会重新思考和调整,增加更多的例子,这又有助于我的心理表征得到更有效的改进。
通过着重关注和针对性地提高过去获取的技能的某些特定方面,以帮助构建和修改过去的技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逐步的改进最终将造就卓越的表现。
在理解了“刻意练习”的概念之后,你就能明白:学习不再是挖掘潜力的方式,而是开发这种潜力的方式。我们可以创造自己的潜力。就像在你爬山时,你可以依靠一个曾登上过顶峰,了解最佳路线的向导,不论你决定自己要爬多高,都会保证你以最有效的方式登山。运用刻意练习的原则,能向你显示登上巅峰的路径,至于在那条路径上能走多远,则取决于你自己。
PS:《刻意练习》上部完,关于如何运用刻意练习原则,详见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