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年间,我吃过一次最好吃的食物,那是一包现在看来再普通不过的虾条,尽管从那以后努力寻找一直未果。直到毕业后从事工作了,同事在工作闲暇之时掏出零食磨嘴,才被我发现和我记忆中要找的一样,于是立刻品尝,当我放进嘴里时都不敢咀嚼,要慢慢含化,味觉不断的努力从大脑记忆库中找寻,最后铩羽而归。我又试了第二次,第三次……直到同事姐姐用异样的目光怀疑我在和她抢东西吃,我才放下尝试的手。当时内心无比失望,虽然过去很久,包装不同,但是品牌和标注的口味和我记忆中是一模一样的,味道却只有七成相似。
曾几何时,这一直是我心里的结。
直到有一次在旅途中,听到一对父女的对话,才令我茅塞顿开,那是在我等待火车的时候,旁边坐了一对父女,女儿一看就是要去外地上学,父亲则是来送行的。
“到那边一日三餐要按时吃饭。”父亲说话的音色非常迷人。
“爸,真不是我挑食,我觉得食堂的菜也挺丰富的,可是吃的久了还是会厌烦。”听上去也是个很有教养的女儿。
“你以为能像在家里一样,一样的东西,那也要看在哪吃,和谁吃……”父亲轻描淡写的说着。
尽管父女俩之后还说了很多,但我的大脑只接收到以上信息就自动封闭了。
我不禁感叹到这位父亲的一席话真是让我醍醐灌顶,难道不是吗,一样的东西,那也要看在哪吃,和谁吃……
我随即联想到我记忆中的虾条,只用了一个午后,便得到了我要的答案。
幼年期间,家父常年在外奔波出差,家里由母亲照顾我,那时候我对父亲的期盼就是他什么时候回家,回家了能在家里留下几天,什么时候又要出差……诸如此类,我清楚的记得,那是家父归来时买给我的一大包零食,里面就有那一袋虾条,我坐在父母中间,用还没有虾条长的被吮吸的湿漉漉的手指头不断塞着虾条……
答案终于找到了,虾条的口味好坏固然存在,但是因为我当时心情的喜悦给这个普通的虾条加了一个大大的分。至此以后,我可能在没有在同一心境下去品尝同样的虾条,滋味自然也不尽相同。
鲁迅先生在《社戏》中也说过,后来吃的蚕豆怎样也吃不到那一次的味道了。
诚然,中国美食的丰富性无与伦比,对某个食物有的人极度称赞,有的人却不能苟同,抛开食材及烹饪的差异性,大抵与食客的心情心境,用餐的环境有关了。就像大家都公认的一句话:饿的厉害的时候吃的东西最好吃!
复杂的情感总是包围在美食之间,如果某样食物被周围朋友大肆赞扬,我一般是不会立刻前去品尝的。因为在朋友们的宣传下,我的潜意识里就对这样食物产生了很高很高的期望,这时候前去品尝,多半会在心里留下一句不过如此的记号。
后来我也时常会奔走各地,自然不会放过一些当地美食,只是初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总会有些许的兴奋和好奇,漫不经心的品尝往往给我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那些名不见经传的街头食物不断冲击着我的味蕾,变化无穷。倒是一些名气很大的美食,慕名品尝后往往默不作声,原因我在前面说过了,在这里就不做过多诠释。
年关将近的时候,你不乏听到有异乡人会赞美家乡过年时节才有幸品味到的珍馐。神情之陶醉,形容之生动,绝对会让任何一个听到的人羡慕不已。可是大家也不能忘了,在忙碌了一年后回到家乡,和血肉至亲在一起吃着家乡特有的食材,天底下还有比这个更美味的吗?
天底下的食材种类和烹饪手法花样繁多,数不胜数,但还不至于多到无穷无尽。连世界上著名的米芝莲餐厅也会把餐厅的环境视为重中之重,其评判的标准之一就是餐厅的舒适度。那么显而易见了,餐厅的舒适度好了,食客心情也会很好,加上厨师高超而精密的功力,如果对面再坐着你最心爱的人,我想即便端上来一份普通的鸡蛋羹,你也会食的至生难忘。
遗憾的是,很多人在回忆或评价美食时只会单独强调美食的如何如何,却不会去提和谁同桌,心情如何,这未免对美食的人评价就有些片面了。
所以,保持一个好的心情,平淡的心境和略高的兴致,尽自己努力找寻或创造一个舒适的就餐环境。而后尊重每一样食物,用心品尝,当然,别忘了邀请上你最爱的人一起。
美食,怎么可能会脱离感情而孤立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