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记载,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器皿插花活动,发生在南朝宋末年,据《南史》卷四十四《晋安王子懋传》记载:“晋安王子懋、字云昌,武帝第七子也,诸子中最为清恬有意,思谦让,好学。年七岁时,母阮淑媛尝病,危笃,请僧行道,有献莲华供佛者,众僧以铜罂盛水泽其茎,欲华不萎。子懋流涕礼佛曰:若使阿姨因此如胜,愿诸佛令华竟斋不萎。七日斋毕,华更鲜红,视罂中稍有根须,当世称其孝感。”
1、铜罂盛水养花:据后人科学研究,这是非常有利于花生长的,铜遇水会分离一种有利于花生长的电解质,如是巧合,还是僧人对插花已有经验,留个问号。
2、在此年代以往插花都不用水,无水干供(因为那个年代民间男女老少都以花作为簪花、佩花流行,很快干萎),而僧侣对于“欲华不萎”的追求用水养之。
3、插过莲花、荷花的亲都知道,这类花除了根部浸润于水,还需要将水倒灌入花茎(具体可参考瓶史中记载),而显然僧人已知道,不然不可能七日不萎。
就光以上三点,可推论,中国人插花经验在《南史》记载之前已有,而且僧人或许比民间更懂得侍花、供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