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明实
爱是救赎这个世界的良方。
爱是救赎人心的好药。
史铁生的爱是男子之爱,成熟的晚,却来得挚烈而纯粹,一旦点燃,便熊熊燃烧,照彻暗夜,温暖人心。
男子的心都很骄傲,不轻许别人,不轻易表现。人类的文明到今天仍由男子主导,就是因为男子身上有这些优点。爱若轻许轻受,便没有了分量。正如白朗宁夫人说“爱得容易、就容易失望,引起悔心”,史铁生的爱如一般的男子,一旦发现了,便藏在心底,贡上神龛了。但在他没有发现这种爱时,他的心便懵懂无知,如黑夜里迷路的孩童,在无知无觉中,犯下大错。对于史铁生来说,唤醒他的心灵的人正是他的母亲,而母亲唤醒他的方式也极其残酷,那就是母亲是用她自己的生命去唤醒儿子的,这是相当令人震撼的事情。下面是他在《我与地坛》中的一段话:
在我的头一篇小说发表的时候,在我的小说第一次获奖的那些日子里,我真是多么希望我的母亲还活着。我便又不能在家里呆了,又整天整天独自跑到地坛去,心里是没头没尾的沉郁和哀怨,走遍整个园子却怎么也想不通:母亲为什么就不能再多活两年?为什么在她儿子就快要碰撞开一条路的时候,她却忽然熬不住了?莫非她来此世上只是为了替儿子担忧,却不该分享我的一点点快乐?她匆匆离我去时才只有四十九呀!有那么一会,我甚至对世界对上帝充满了仇恨和厌恶。后来我在一篇题为"合欢树"的文章中写道:"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溯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似乎得了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小公园,指的也是地坛。
只是到了这时候,纷纭的往事才在我眼前幻现得清晰,母亲的苦难与伟大才在我 心中渗透得深彻。上帝的考虑,也许是对的。
我过去教授这篇课文时,每每读到“曾有过好多回,我在这园子里呆得太久了,母亲就来找我。她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只要见我还好好地在这园子里,她就悄悄转身回去,我看见过几次她的背影。我也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视力不好,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她没看见我时我已经看见她了,待我看见她也看见我了我就不去看她,过一会我再抬头看她就又看见她缓缓离去的背影。我单是无法知道有多少回她没有找到我。有一回我坐在矮树丛中,树丛很密,我看见她没有找到我;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呆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我不知道她已经找了多久还要找多久,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决意不喊她--但这绝不是小时候的捉迷藏,这也许是出于长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强或羞涩?但这倔只留给我痛悔,丝毫也没有骄傲。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尤其到划线句子处,便哽咽不能往下读了。我懂史铁生想要说什么,他在表达一个男子汉内心温柔的一面,他懂了母亲的内心,但他却不能给予母亲补偿。
《秋天里的怀念》依然是这样一片文章,它诉说着深沉的爱,满含着悲伤与痛悔,满含着深深的自责与愧疚,但呈现给我们的是一颗觉醒了的心,这颗心从被岁月唤醒,被母爱唤醒,滴着血流着泪开始了人间的吟唱和诉说,这是他所以动人的地方。
但是要理解这篇文章,光靠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要理解男孩子的爱,充满自尊与骄傲的爱。很多女生可能会问,我们也是充满自尊与骄傲的,为什么要用这个词去描述男孩子的爱?我要说,不,女孩子的自尊与骄傲与人格有关,与爱无关,在关于爱的表达上,男人和女人是不一样的。女人的爱往往来自于她自身,而男人的爱产生于超越他自身的原则。对于母亲而言,她对史铁生的爱缘自史铁生是她的孩子,对于史铁生而言,他的爱首先在于回应世间的另一种爱,只不过是这个爱来自母亲而已。
在《秋天的怀念》一文中,出现最多的意象是花,“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以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这些花都是美与生命的象征。母亲也是一朵花,充满着生命感召力的花,她使史铁生在生命的某个时刻突然觉醒,然后,他的生命力开始爆发,喷涌而出。讲这篇文章,要努力地唤醒孩子的生命意识,而不是只是简单地去理解史铁生对母亲的心情。文章中所提到的“北归的雁阵”“李谷一甜美的歌声”“窗外的树叶”都是生命力的外化物,具有明显的象征意义,在课堂上,我们应该让学生打开自己去体验一下。一个生命,只有自己从内打开了,才能够对外面的世界产生感应,风雨雷电、春花秋月等等的世间万物,对他来说,才开始有了意义。
爱是伟大的,无论是怎样的爱,没有爱的世界只能是一片荒原,这是讲文学课的一个永恒的主题。让中学生在内心种下爱的种子,或者去唤醒他内心已然种下的那颗种子,这是教育最神圣的事情。这就是那句名言“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所要讲的境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