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代90后,所有的社交启蒙都是在QQ里摸爬滚打学会的。
社交关系的复杂程度和年龄成正相关,列表里形形色色的人在一年年预备着井喷: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昵称,这些截然不同的符号,来自他们各自的语言体系。
有些朋友勤于更新昵称,有时候连头像也一起换。这下我们傻眼了,琢磨着列表里完全陌生的ID,怎么都推测不出他们到底是那个谁。
我们背不下他们的语言,于是开始尝试以自己的方式给好友编码。这个步骤称为「好友管理」。
「好友管理」最直接的好处在于让我们分清谁是谁。常用手段不外乎「设置分组」和「添加备注」。设置分组和添加备注不矛盾,搭配着管理好友能更加事半功倍。
按照分组来管理好友主要依据的是好友身份以及你俩的关系。回想一下曾经QQ列表里的分组,比如:「小学同学」和「我的一家」。
而「备注」是最直接的用我们的语言去定义和区别好友的体系。命名规则无非两种:「他是谁」以及「他是我的谁」。
「他是谁」的范式适用于最大范围的人际关系间,比如同学、同事。我们把他们的本名作为备注,即以一种世界通用的语言来定义他的身份。当然,有些人群比较特别,以备注的形式告诉自己他是谁可能还不够,你甚至用某些特定字眼向自己强调他的权威,比如「孙老师」。
「他是我的谁」体现了一种更进阶的关系,是你对自己体系内语言的充分调用,常见于铁哥们、好闺蜜间,比如「傻大个」,比如「小仙女」。
但有一类人很特别:她在你的列表里,但你们的关系非常糟,或者你单方面极端厌恶她。只给她备注全名你觉得不过瘾,一定要较真地写上「妖艳贱货」云云的字眼才满意。
你说着你讨厌她,但这条备注的命名法则却符合「他是我的谁」。你用自己的语言去编码她而非通用的范式,直接赋予了她在你心里比普通人更高级的地位。你看,是不是怪吓人的。
竟然连你厌恶的人都拥专属备注,可那群在你列表里却没有备注的人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存在?
没有备注的终究是少数人。至少从好友管理的角度来看。
他们可能是比陌生人还陌生的「好友」。你们或许只有一面之缘,碍于礼貌交换了联系方式,实际上连对方姓甚名谁都不清楚。
这可备注个什么才好呢?你抓耳挠腮:总不能写「小A婚礼上认识的做房地产的先生」吧…
算了,不备注了。反正也不会联系了,以后想不起来他是谁就想不起来吧。
一次性的「好友关系」,连是谁都无关紧要,更何需费神想个备注来记住他?
但没有备注的另一群人却可能是比重要的人更重要的「普通朋友」——
是让你手足无措,但你却坚称只是「普通朋友」的人;是什么都不做,就可以让你心慌意乱的人。
如果你有这样的人选,那么你不给他添加备注的行为可能是出于以下三层不同的心理:
第一,你对他的情愫越多,越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备注来描述他这个人、描述你对他的印象。你找不到合适的词语囊括下自己所有的情绪,也没能厘清他在你心中到底处于怎样的地位。
第二,你在试图把没有备注的他乔装「混」进泛好友圈内,保护自己内心的隐秘,让他成为只有你一个人知道的心事。
QQ时代,把账号挂在电脑上涨经验是我们的习惯。然而这个习惯滋生了很大的隐患:爸妈很可以会查看我们的QQ好友,甚至偷偷翻看聊天记录的。
虽是小小少年,但依旧不想活得太过透明。于是,让重要的他「隐身」在一群不知所云的符号里不失为一个策略。要知道,爸妈才不会在意那些个非主流昵称背后的人到底是谁呢,他们只会挑选着看起来有猫腻的名字来找蛛丝马迹。
第三,你吝啬地不愿给他只言片语的备注,是在警告自己不要对他特别对待。你觉得这样的自己是安全的:你看啊,他对我来说根本不算什么,我连备注都没给他写。
但事实上,你只会因此努力地把他的符号记得更牢,因为你每天都要几次三番地复习他的语言:翻他的日志说说朋友圈,哪怕只是寥寥几字的「个人资料」。
顺便提一句,你没勇气备注他的全名恰恰已经证明了你对他的特别。
很多年前,我那个没有备注的他更新过一条说说:「重要的人,自然有备注。」
我在心里骂了句「扯淡」。
其实,重要的人,不需要有备注。你换什么昵称、今天是什么头像,我都了然于胸。就算全没了之前模样,我也依旧认得出你。
但最重要的是:我没给你备注,是我有自信忘不了你,傻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