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电影之前,对《霍乱时期的爱情》的全部了解来自梁文道先生《我读》中的一篇《<霍乱时期的爱情>:爱情是一场病》。他将阿里萨对费尔明娜的爱情概括为一见钟情和一生一世的故事。两个最为浪漫的因素叠加足够召唤所有的少女心。
2006年拍摄的同名电影,因为有马尔克斯的原著加持,一直颇受读者和影迷关注。客观来说,电影在人物形象、主要情节和语言上的还原度都很高。
在此有必要夸奖一下阿里萨的扮演者贾维尔.巴尔登。原著中关于阿里萨外貌最初的描写是“弃儿般的眼睛,牧师般的装束”,苍白瘦小,拘谨软弱。外观上的酷肖不难,令人惊喜的是这个曾获得奥斯卡最佳男配的西班牙汉子的眼神,初见费尔明娜时的惊艳,
还有患相思病时躺在母亲怀里的样子,真真是我见犹怜。
虽然男神的演技令人赞叹,但是就我个人而言,阿里萨并不是个令人倾慕的男人,无论哪一方面和乌尔比诺医生相比都黯然失色,虽然医生也并非完人。他一辈子都只是个少年,那个在公园长凳上假装看书偷瞄路过的费尔明娜的少年。他许下一生一世的诺言守候的也不是费尔明娜而是那个他自以为深情的自己。费尔明娜对他来说并不是此生的挚爱,而是恰好出现并错误地成为承接了他所有浪漫的载体。
电影的优点是能够将故事和任人物以直接的影像方式呈现,但是在细节上难免有照顾不到的地方。原著中有不少阿里萨喜爱读书的描述。而在所有的书中他最爱的是爱情诗,能偶背诵大量爱情诗,连正式的商业文书都能被他写成抒情诗,后来甚至发展到为情侣们代写情书发泄心中汹涌的浪漫情潮。但凡稍微有些阅读经历的人都明白阅读对人的影响。曾有一段时间逛天涯,不知为什么主页每天出现好多愤青,每看一次都内心激荡(有被洗脑的感觉),终于觉得事情不太对,再也不上天涯了。虽然这个算不上正经八百的阅读,但道理是一样的。阿里萨看过那么多才子佳人情深似海的故事难免在潜移默化中萌生效法(不自知)的思想。看小说时,人们有时难免会yy一下,将自己代入其中,但也只是想想而已。阿里萨不仅想过,更用了一生将其付诸实践。在等待费尔明娜的漫长岁月中,他暗地里和600多个女人发生过关系,爱过别人,也有人爱过他,但是始终没有任何一段浮出水面。因为他不能让自己的大业毁于一旦。在他试图将对费尔明娜的感情告知混血女职工失败时,他脑海里想到的是可以自豪地告诉她没有向任何人泄露对她的深情。这都可以拿来炫耀,所以,50年的等待,只是为了给自己创造一个“我用尽一生一世来把你供养”的神话。
另外,阿里萨身上有种天真,或许来自阅读形成的理想化,或许来自单身母亲对独生子的过分保护。虽然电影和书中母亲戏份不多,但是从她故意让那个寡妇和儿子住一屋,求莱昂十二把儿子调到其他地方,可以看出她对阿里萨的爱和关心。后来母亲的角色由阿里萨在驿站偶然解释的混血女人接档了。为了报恩,她为他清楚了所有工作上的障碍。总之,这份天真使他能够超越时间的流逝和世事的打磨始终保持那种浓烈的情绪,于是才有了51年9个月4天的等待。
电影是以阿里萨和费尔明娜一分一合的爱情故事为主线的。但是看过原著后,我觉得透过费尔明娜和乌尔比诺50年的相守来解析婚姻中夫妇二人的相处之道,或许也是个不错的选择,有空再聊。
另外,吐槽一下女主的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