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小我就不是一个不爱说话的人。
三三两两的小伙伴中,总有一个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而我永远是那个跟着别人哈哈傻笑的。我也会跟着小伙伴们起哄打闹,但更多的时候都比较安静。在嘈杂的环境里,我多数时候愿意听人的山侃海聊;遇到人们都不说话的场合,我会觉得很不自在。不爱说话成了我童年的标签之一。
不爱说话有不爱说话的好处。不多说话,我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倾听,有更多的时间观察。家长里短,人情世故,远方异闻,曾经往事,听人们讲自己的故事。但看到的和听到的往往有差异,就造就了很多的迷惑,十万个为什么。可惜的是,并没有人解答我这些迷惑。
我只好求助于书籍。大概每个人的童年都有一段时间,处于对书籍渴求状态之中。那种捧起一本新书的感觉非常奇妙,就感觉一个新的世界就在你的手中,心里那种隐隐的兴奋,如同即将踏上一段旅程一般。适合我读的书并不多,很多都是和小伙伴们借的。破破烂烂,有些没了书皮,但就是这样,读书的乐趣却不减分毫。我记得在漫漫苦夏读着似懂非懂的红楼梦,我记得在暮色时分看着异域色彩的童话故事;那本被翻烂了的科普读物,不知是否还躺在老家的柜橱,曾经珍视的童年礼物,那本厚厚的精美画册早已不知所踪。
那段读书不觉厌的时间不长。年龄稍长,就有了烦恼,同时,小伙伴也变得和以前的不同,青春的精力更适合户外撒野狂奔尽情释放,和书本独处的时间越来越少。
还是在很小的时候,大概上四五年级吧,有一次老师安排写作文,题目我忘了,让写一写对将来的自己的想法。一片空白。整天跟着别人傻乐的我,从没想过将来要做什么。于是,就咬着笔杆硬着头皮写吧。做一个科学家,钻研世界难题;当一个飞行员,翱翔无际蓝天;或进入工厂,做一个造螺丝钉的工人。老师最后具体怎么评价的忘记了,无非是假大空之类,甚至当堂点名了我。我的脸红到了脖颈。我当时怎么也想不明白,之前看的那么多书似乎都白看了,笔下的方块字成了难以驾驭的野马——信马由缰,不听使唤。
后来我知道,难以驾驭的不是文字,而是人生。
那个时候的我肯定没想到,我的大学是一所医学院校,并且一读就是7年;更想不到毕业之后踏进媒体圈做上了记者编辑,再后来就是几经辗转,现在做起了撰稿人的工作。
撰稿人,其实和多年前在小学课堂写命题作文是一样样的。
虽然是命题作文,但总归是和文字打交道。电影让我做梦,音乐给我激情,只有文字能让我在这个世界安静下来。一直以来,我都尝试写些东西。有一种焦虑自懵懂以来就如影随形,每每无法排遣的时候,我会诉诸笔端。长长短短,杂杂拉拉,陆续写过很多了,但从未示人。我总觉得,应该有那么一个完美的时刻,我一出手,就是水准之作。就这么一晃,五六年就过去了。
现在都做起撰稿人了,再说那些就是借口了。是时候开始了。
不开始,远方就永远在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