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年,朋友曾送了我一本我们家乡的县志。县志上记载,我们老家是1970年全县通电的。对此,我几乎没有什么印象。我小时候印象最深的是油灯。
我们家用的灯,最早是一个高脚磁制赭红色的煤油灯。天快黑了,大人就让我去村里小卖部买煤油。每次大概也就一两毛钱。晚饭时,就得“掌灯”吃饭了。屋里弥漫着乳白色的蒸汽,一盏油灯放在灶台边,昏黄的灯光让水蒸气吹得闪烁而且摇曳。吃完饭,匆忙收拾完,大人就赶紧催着我把油灯吹了,说太费油,而且油烟把墙也会熏黑的。于是,周围又是一片黑暗。一家人就这样天南海北地聊,不知不觉睡了,一直到天亮。
我父亲有个姑姑,我喊她姑奶奶。一直到现在,我都对她有很深的印象。一到冬天,她就会到我家来,陪我奶奶呆着。她满头白发,灯光下发出银色的光亮,她面目慈善,说话和气。一到快吃饭了,我妈就问:“姑奶奶,今儿咱吃点什么?”姑奶奶笑着说:“你们吃什么,我就吃什么。就吃玉米粥,里面放点红薯最好。菜呢切点细咸菜,点点香油就行啦。”我妈说:“看您说的,就这饭还不好做吗。”于是姑奶奶就跟我们一起吃,吃得很高兴。吃完饭,我爸我妈有时忙别的去了,我就呆在屋里,在油灯下听我奶跟姑奶奶聊家常,真是悠远好听啊。就这样,我可以听一个冬天老人讲的故事。早晨起来洗脸,姑奶奶都习惯性地用手抠抠鼻子,里面就有黑黑的油烟,她就抱怨:“晚上我说不让你们着灯,你们不听;看看,费油钱不算,看看这黑烟!”于是,大家一笑而过。
后来我家就换灯了。是我爸自己做的一铁铸的。里面放上“臭电池”。我们就叫“电池灯”,总之是很亮,而且没有黑烟。只是在点的时候总有气味,有点熏人。但是因为它亮,又不怕风吹,所以很多老乡都很羡慕我们家呢。
就因为总停电,点灯又费钱。所以那时家里人没人催我读书,不仅这样,只要我在灯下摊开书本要念书了,我爸妈就着急:“我说你大白天都干吗了?非得晚上点灯熬油的?快点写,写完赶紧把灯熄了!”这样,我反而写得又快又好。
后来我家有了15瓦的电灯,村里也不怎么老停电了;再后来,瓦数就越来越高,后来就换40瓦的灯管儿。如今,用的都是节能的吸顶灯。
现在,我们很难想象没电的日子会怎么过。所有的电器都用不了, 特别是电脑用不了,上不了网看不了微信也写不了简书啦。但那些总是没电的日子都过来了,而且回忆起来过得还不错。那时体会更多的是亲情,听到的更多的是如烟的陈年往事。现在我们享受着无限的光明和璀璨,但似乎以前的一些东西也神奇般消失得无影无踪了。真是,人的回忆就是这样不可思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