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北宸一块听听写作课]-05作业
在学习了如何写作之后,下一步是:写什么?
这是很多小白都会遇到的问题,指望灵感乍现是不靠谱的,那些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是欠揍。
每天流水账式的吃喝拉撒不叫写作,即使是胡适的“打牌日记”。那么话题如何去找?
简单点的比如写专题系列,比如豆瓣排名前100电影的影评、年度图书榜书评。这些不谈,今天只谈无特殊专题的日常写作,灵感如何来寻找。
(一)零散点的链接
写作不是有了灵感才写,就像“妓女不是有了性欲才接客”这句话我记得应该出自李敖。
李敖的读书量令人佩服,据说他每天阅读时间约为16小时,他自豪久居台湾,不出阳明山却可以写出《北京法源寺》、可以细数法国香榭丽舍大街附近都有哪些公园,别人对他的记忆无不称奇,但这些本事其实来源于他独特的笔记方法。
当他读到好的片段,就用剪刀把它给剪下来,贴到自己归类制作的夹子中,比如宗教之密宗类、修女的爱情类。如果这个素材分属不同主题或反面有其他内容,那么就再复印一份,或者开始就买两本书来剪,所以一本书看下来,基本上就被大卸八块“分尸”掉了,有用的东西他全部留下。
当他要写文章时,涉及到某个资料作论据直接拿过来用就好了,几个素材一合并一篇文章就出来了。
那么没有话题时怎么办?快速浏览不同的素材,重新组合拼接,看看是否能激发出新的连接与想法。
我原来看书做的笔记、日常想法都会记在一个本子上,当然现在用印象笔记,闲时会前后翻阅,就会偶有所得:咦?这个生物学观点好像和项目管理的道理是相通的!那个道理也能用在这!
前后零散的知识点就突然产生了意想不到的脑回路,那么围绕一篇文章的主题也就出来了。
其实很多创新也是如此,以色列的创新综合实力排名全球第2,就那点人口都靠灵光闪现是不可能的,都有套路可循:先将已有产品按功能分解成组件,再将不同组件重新排列组合,去除一个、改变数量、两两配对等,然后去思考它的功能属性及应用场景。
跟我们把不同的素材、观点、论据进行随机匹配一样,可能一不小心就有新想法,迅速捕捉到了后,就将这些零散的点、断片的思路,咬合成一篇文章。
(二)遵从身体的感觉,尊重自己的表达欲
关于找写作灵感,呆伯特系列漫画的作者亚当斯是怎么做的呢?
他每天早上起床、洗簌、早餐完成固定流程后,清空大脑,然后打开电脑、看新闻、读文章,了解世界都在发生着什么,他必须从这些日常信息里获得下一副漫画或者专栏文章的素材和灵感。
问题来了,面对这么大量的信息,你怎么判断选取哪条作为素材呢?
亚当斯说“你不应该听从大脑的判断,你应该听从身体的判断。”肾上腺素是不是不由自主地升高了?感到气愤了?为之叫好?那你就应该及时捕捉这个情绪,它肯定是个好素材。
你身体对此做出了强烈反应,那别人也可能对该话题感兴趣。
尊重身体反应?其实就是说写作要真诚,无论观点高低,要投注自己的真情实感,你无法欺骗自己的身体。如果第一时间愤怒,那么你从愤怒入口去剖析自己为什么会感到愤怒?逻辑是不是站得住脚?
“记得,写你最有表达欲的东西。”正如古典所说。
以上就是关于如何寻找写作灵感的粗浅看法。
但关于灵感还想多说两句,我最近在思考,
为什么生活中有些细节或事件别人就能注意到,能从一个独特的视角提出自己的看法,而很多人看了就是看了,没任何反应。
毫无疑问,每个一流的作家几乎对生活都有极具敏锐的观察力。
《大护法》刚上映时,我也去看了,有的观众看完之后给的评价就是“这部片子挺搞笑”,也人甚至说“无聊,这片子有什么好看的!”。
可我就感觉它朦朦胧胧很值得回味啊,每个角色所面临的“自我思考”、曾经麻木不仁的行刑队原来只杀其他的“猪猡”,个别觉醒了认清真相之后,对那些不听劝告的群众还是杀戮,不像革命者么?不让人深思么?
当太子对小孩子--小鸣权野天下的想法感到惊讶时,小鸣说“太子之所以感到惊讶,只是因为这些话从一个孩子口中说出。”很多人只是在浓眉大眼的太子“你说的好有道理,我竟无言以对”中大笑,但小鸣的话才更令人深思啊。
所以,敏感度到底怎么回事,我始终没想明白,也许它只是对每个人真实生活的映照,因为我看过《1984》、《动物庄园》,所以动画片里的乌托邦才让我有更多察觉?我不知道。
这些察觉、思考、意识的流动才是所谓灵感背后的真相。灵感只是一个空词,不值得深究。
也许,只有从易到难,认真地生活,坚持写作,在日复一日的思考中,对生活的触觉也会越来越敏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