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统治期间(1723-1735),是清王朝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
雍正帝即位之初,首创“秘密建储”家法,解决了立嗣的问题,对于爱新觉罗家族大清江山的延续是个极为重要的贡献。之后,他又在政治制度方面,建立了军机处,把清王朝封建专制统治,推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军机处设立之初,仅是处理紧急军务的临时机构。因为在雍正年间,蒙古族准噶尔部的叛乱又死灰复燃起来。
准噶尔部的叛乱,早在康熙年间就被平定下来,其首领噶尔丹已服毒自杀。但以后,准噶尔首领策妄阿拉布坦,又步他叔父噶尔丹的后尘,与沙俄订立秘密同盟,走上背叛的道路。雍正五年(1727),策妄阿拉布坦死后他的儿子在叛乱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竟公开挑起武装冲突,西部边境形势日益紧张。因此,清政府派两路大军征讨,但由于指挥不利,常吃败仗。
雍正帝决定亲自研究西北军事,于是在内阁和兵部之外,增设军机处,作为处理紧急军务和指挥作战的参谋部,并在雍正七年六月初十(1729年7月5日)认命怡亲王允祥,大臣蒋廷锡、张廷玉办理军务。
军机处就是在这种历史的条件下建立的。
军机处设在故宫隆宗门内。这里靠近宫廷,即便于皇帝出宫直接指挥,又容易保密,军机处是临时性的军事参谋机构,所以一切很简陋。
后来,军务日益减少,军机处的指责和活动内容渐渐超越军事范围,变成核心的中枢机构和发号施令的策源之地。军机处主要成员是军机大臣和协办军机大臣。他们都是皇帝亲自在内阁大学士、六部尚书中特旨挑选,人数无定员,满汉无比例,条件是终于皇帝,有办事能力,年富力强。
军机大臣中有一人为“首揆”。起初,皇帝只向首揆面授机宜,然后由他按皇帝的意见,命别的军机大臣拟写谕旨。后来,有关的军机大臣也可同时进见。
军机处的司员叫军机章京,由各部保举,经军机大臣亲自考试,选取下笔敏捷,字画端正者担任。但是,他们在朝廷的官僚当中,却使人望而生畏,因为他们肩负机要,又接近皇帝,所以他们受到文武百官的另眼看待。军机处指责:
一、承旨出政,汇总全国要务。皇帝的谕旨,由他们起草,经皇帝审阅,然后下发。各部、院、省的年终奏报,官员的奏折,也由他们汇总和复合,提出参考意见。遇有重要军务和政事,皇帝往往交军机处复议。
二、向皇帝推荐官员,上至大学士、六部尚书,下至道、府、州、县的地方官员,以及学政、驻外使节,均有军机处开裂名单,请旨裁定。
三、负责皇帝日常的秘书和档案工作。
军机大臣按皇帝指示撰写谕旨,经皇帝批览,由军机章京摘录事由和年月日,登记入册,发给内阁,内阁传抄后再按内阁的文件手续逐级发给有关部、院或省督抚。这种一般性的谕旨,叫“明发上谕”。另一种是有关军机和重要人物的谕旨,则由军机处直接加封,交兵部捷报传送,不在经过内阁发出,这种机要谕旨叫“廷寄”。据说,这是雍正帝时的军机大臣张廷玉首倡的。
军机处不是朝廷的正式衙门,《大清会典》也不予记载。但是它的作用非常重要,与皇权独裁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皇帝身边设立军机处,似虎天翼,皇权得到空前加强。因为它的作用大,地位特殊,所以凌驾于内阁之上。
自雍正帝设立军机处以后,原来清王朝的最高决策机构——议政处,形同虚设。内阁的一部分权利,而且是最重要的那一部分,也转移的军机处,内阁成了办理日常一般事务的机构,对皇帝不在发生重大影响。雍正帝建立军机处,适应了封建专制主义空前发展的需要,所以直到辛亥革命前夕,才被裁撤,在清朝统治的三分之二时间里,它始终是一个重要的中枢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