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姐,姓陈。是一七年九月绍兴旅行时遇见的一位驴友。说实话,过去了一年多,陈姐的模样,有些模糊,记不清了。但她给我的启迪、认识,却让我难忘。
最初的印象,还停留在绍兴安昌古镇那条靠河的石板街上。我正想找人帮忙拍照,见陈姐端端的走来。背上背着包,肩上或是胸前还挎着包。是不是戴了帽子或是眼镜?倒记不清了。她给我的印象,介于城市与乡村之间。既没有明显都市人的光鲜,却也不似未见过世面的乡村女人。她走路不快,可以说是缓步,感觉她的内心也是平静的。形象中透有学者,访问者,或是老师的气质。又像是一位行者,一位岁月的见证者。
却没想到,她居然说“不太会拍照”。我听了,当她是在客气的拒绝我。接下来,她继续往向走着,我也在古镇狭长的石板街上踯躅着。街走尽了,我们终还是在朝回走时又见面了。
不记得这时是怎么打招呼的。陈姐说街尽头桥边有一棵柚子树,结了很多大大的青柚,叫我也过去看看。我是第一次见到柚子树,看上去,有点像桔树,只是果实大很多。
果然陈姐是真的不善拍照。我有点迷惑不解?对于一个经常出来行走的人,怎么可以忽略拍照呢!其时,忽地来一阵雨。很快结集成了帘丝,顺着廊沿顶流滴到河里。河水泛着绿,跌击出水花,整个湿湿的感觉。淅沥沙沙的雨声,让古镇更有了江南水乡的味道。雨中的古镇,变得安宁久远。而我们的遇见,仿佛是要来听它的故事。
我们拣一处临河的空茶桌椅坐下,轻松的闲聊。记不得说过些什么话,大概是关于旅行的。得知陈姐去了很多地方:天山,草原,西藏,丽江等等,大半个中国。这些我都还没有去过,让我羡慕,便觉得是遇上了老师。听口音,陈姐是来自南方,原来是广州人。而我在惠州打工,这次是从那出发过来的。这就有了亲切感。
现在,我更是感到亲近了。意即亲切外,空间距离也近了。广州距惠州真的不远呵。
广州我是陌生的,仅仅是那年旅行需要转车路过。我也不知道陈姐叫什么,微信也是在绍兴时加上的。有时在朋友圈见到陈姐发的照片,一些田园或城市风景。看着个人觉得,拍得越来越好了。
微信上少有联系,今天的记忆几乎都是有关在绍兴旅行的。在雨中聊天后,得知陈姐下火车直接过来,还没有找好旅馆。我便建议,去鲁迅故居附近找,我先到,已找好,相较环境熟些。后来顺便又与陈姐参观了一遍鲁迅故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前几天我写了以此为名的文字,陈姐又赞赏了。之前,写过一篇<记绍兴旧游>,陈姐赞赏了二十颗糖果。我的感谢之情难以言表。在这也要感谢另外几位给我文字赞赏的朋友:小邬,阿兰,杜老板等几位。
这既是给我写字路上的支持和鼓励,也是朋友友谊的一种体现。我在简书上,写了大半年,四十余万字。迄今为止,共收到赞赏一百多元。这第一个一百元,我觉得很有意义,值得纪念。
这让我感到受宠若惊,甚至惭愧。感到自己写的一般,交往朋友也不够热情。这种默默无私的支持,是难得可贵。让我倍感温暖。
我和陈姐萍水相逢。那天在绍兴晚餐我说要请,陈姐要AA制,说我们毕竟不熟。陈姐说的没错。可我至今觉得,收了那几十块钱,感到心里对不住,有失男人的风度。尽管我的经济不好,也不至于如此狼狈。虽陈姐坚持要给,可我却没有坚持不收。为此心里一直深感惭愧。我甚至在审视自己的胸怀,格局?
匆匆,太匆匆,时光如斯,转眼一年过去了。仍记得的是,安昌古镇,沈园,鲁迅故居,仓桥直街。绍兴的记忆犹在心头。还记得,陈姐喜欢向路人问路,我甚至因此笑话她。这些记忆,感到是那么美好。
陈姐的印象是朴素的,善良的。看似不紧不慢,却是充满能量的。她旅行喜欢逛当地菜市场,了解当地风俗人情。这种行为,改变了我对旅行的常规认识,以及以后旅行行走的理解和方式。
谢谢陈姐,谢谢遇见,谢谢您们!我记得您们的支持和鼓励!也记得您们的这份情谊。我想,我会接着写,努力把文字写好。在这真诚给您们送上我最诚挚的祝福:祝您们身体健康,阖家幸福!快乐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