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座与人们的性格无关,对星座只是人们的刻板影响,特别是文化的影响。那么为什么如此不科学的星座受到了大家的追捧,是因为人类天生喜欢分类,但是这忽略了类中差异性,夸大了类与类之间的差异性,现在介绍一个较好的人格分类模型
一、人格特质与应激模式
提到人格心理学,普通人最为好奇的问题,可能是如何通过学习人格心理学,对不同人的特质有所了解,对其复杂的行为反应有所预测?
一切的复杂源于简单。比如红黄蓝三原色,五彩缤纷的色彩都可以经由这三种颜色的混合调制出来,证明了世界存在一个基本的元素论。类似地,我们每个人都具有一些人格特质,只是程度不一,组合起来就能形成千万种不一样的人格。
但是多数时候,我们没办法直接观察到人格特质。这时候,我们可以通过人们在面对一系列事件时的“应激模式”,来推论人格特质。
所谓“应激模式”,指的是在特定情境中反复出现的行为反应倾向,比如一个高攻击性的人,可能在玩耍时恃强凌弱、比赛时争强好胜、交往时占据主导地位等等,这些就是模式。
目前心理学界的实证研究中最科学的测试模型,是大五人格(big five),也叫“人格五因素模型”,包含五个基本的人格特质:外向性、宜人性、尽责性、神经质和开放性。这五个特质的英文首字母合起来刚好可以拼成一个单词OCEAN,所以也有人说,这就是人格特质的海洋,一应俱全,应有尽有。
大五模型与其他的模型不同在于:
1、所谓的“大五人格”,指的并不是人格类型,而是人格“特质”。不是非此即彼,而是具有连续变化的无穷可能。
2、虽然我们是一个特质一个特质说,但它们在一个人身上是共同呈现的。
这是测试链接: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healthbigdata.wjx.cn/jq/69635824.aspx
二、人格特质之外向性
心理学界荣格把心理系统看做一个“能量系统”。荣格认为,倾向于从外部获取能量,并释放于外部的人,是外向的人;而那些倾向于从自身获取能量,并也将能量投放于自身的人,是内向的人。
现在的心理学研究在荣格的基础上更进了一步。一个是把极端外向和极端内向看做一个连续体(就像PH值试纸),有的人可以既外向又内向,其实就是中等的外向性。另一个是把外向性的外延扩展到“社交性”,热爱社交的人喜欢热闹,在他们看来社交活动是一种享受,因而对此充满渴望。不过“社交性”只代表对社交的喜好度和参与度,与社交的结果及质量并不存在直接的关系。
除了“社交性”以外,外向性这个特质还有其他一些特征,比如高外向的人会表现得更自信,给人感觉充满活力,偏好忙碌和刺激的生活,他们可能会喜欢运动、旅行和每天都有新鲜事。此外,高外向的人也会让人感觉更容易开心,也就是他们的积极情绪相对较多较频繁。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反过来内向的人就一定消极情绪很多,他们只是没有那么多积极情绪,而消极情绪很多的是高神经质的人。
人格特质无所谓好坏,低外向性的人因为其更多精力在思考,可能其创新能力强于外向性高的人。
三、人格特质之神经质与宜人性
如果说“积极情绪”是外向性的核心特征之一,那么“消极情绪”就是神经质的显著标签。一个典型的高神经质者,很容易受到日常琐事的打扰而感到烦恼。其实每个人都会经常遇到一些不开心的事情,但是神经质者对于这些事情的感受阈限要比一般人更低,因而更频繁地产生消极情绪,最具代表性的是“焦虑”和“抑郁”。
按现代心理学的观点,高神经质的核心是对环境中的消极信号很敏感,出现威胁时他们会很快知觉到并做出响应,于是有一点风吹草动,他们可能就会反应强烈;而且等威胁解除后,他们也许也没办法马上恢复到原有的状态,而是继续反复回想、咀嚼、反刍那些威胁。
高神经质会让人有动力去应对威胁和解决问题,但是否能真正转化为有条理的和有效的行动,则取决于他们另一个特质——“尽责性”程度。如果尽责性是高的,那么焦虑会推动他们作出行动;但如果尽责性是低的,没办法转化为行为,则可能让他们持续处于焦虑之中。
高神经质可以让人们规避生活中的一些潜在风险,同时提供改变的动力。但相应的代价是,如果一个人总是处于高度戒备状态,随时随地保持警惕准备去战斗,就会长期承受压力,继而对免疫系统造成挑战。
“宜人性”与人们所表现出来的关怀、爱心、温柔、礼貌和善良的高低程度有关,它的显著特征是善于共情和关系导向。一个典型高宜人性的人通常是体贴的、周到的、富有同情心的,他们会为他人着想,也在乎他人的感受。因为高宜人性的高共情力,他们经常从事一些服务于他人利益的道德行为,比如做志愿者或社会服务工作。
但是非常亲社会的高宜人性者,可能会为了维系良好的人际关系而牺牲掉一些工作效率;或者,在该据理力争的地方回避冲突、一团和气;再或者,因为好说话而承担了一些本来不属于自己的工作责任,任劳任怨做工作中的“老黄牛”。
不过,现有的研究还认为,高宜人性者是因为信任他人和关系导向而容易受到他人剥削,而是因为相对于其他人,他们本身就没有那么重视金钱。在他们的价值排序上,对于金钱和成功的追求并不居于首位,与人为善、帮助他人的快乐对他们来说胜过出人头地的快乐。因此,他们可能只是没有分配那么多时间精力去获取金钱,而不是不具备相应的能力(Matz & Gladstone, 2018)。如果以人际和谐与道德愉悦作为成功的指标,那么高宜人性者才是人生赢家。
四、人格特质之尽责性与开放性
延迟满足引出尽责性
高尽责性的人习惯设定目标、制定计划并且执行,而低尽责性的人可能习惯放飞自我,摸鱼划水有“拖延症”。
在当下的社会中,高尽责性具有明显的优势,但是如果处于一个变化非常快且不存在明确规则的环境下,比如很多老板的工作要求“计划根本赶不上变化”,低尽责性行为模式,要比高尽责性行为模式更加有利于生存。
一个典型高尽责性的人自律、专注、做事有条理,善于控制冲动,简单来讲就是我们常说的“这个人靠谱”。他们会花时间深思熟虑,谨慎地做决策,不喜欢浪费时间无所事事,他们有目标而且有计划,在计划执行过程中能够自我鞭策,从而坚定不移地追求目标。相反,低尽责性的人更加冲动、意志薄弱,他们是那些容易各种成瘾的人,因为难以控制自己去做那些很有吸引力却未必有长远好处的事情。所以,所谓的“成瘾人格”其实说的就是低尽责性人格。
并且研究表明 高尽责性人格的人更加长寿,这个高尽责性 规划自身情况,与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有关。
典型高开放性的人具有审美和艺术情趣,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兴趣广泛、喜欢思考、想象力丰富、想要创造一个有趣的世界,他们渴望尝试新活动,往往对艺术与文化感兴趣,具有审美上的敏感性,也有着更加复杂的看待世界的方式和更为细腻的对于事物的感受。 “开放性”是参与艺术文化活动强有力的预测指标,但我这里说的艺术文化活动是那种需要一定智识投入的活动,所以,仅仅看肥皂剧和言情小说并不在其列。
高开放性的人由于追求新鲜感,一般不拘束于常规,也不循规蹈矩,因此可能很难忍受那种每天做重复单调的事情,或者困在一个明确的科层结构里的工作。而相反,典型低开放性的人往往抗拒尝试新事物,安于例行公事,对新奇事物没多大兴趣,也不太愿去尝试。你可以说他们没什么生活情趣,当然这样的生活也是安稳平淡的。
五、大五人格总结
以社交性和积极情绪为表现的外向性,以消极情绪和情绪不稳定为表现的神经质,以富有同情心和关系导向为表现的宜人性,以自我控制和计划秩序为表现的尽责性,以及以智能上的好奇和审美上的敏感为表现的开放性。它们构成了基本的人格特质,每个人都在每个特质上有不同程度的表现。
在预测行为模式方面,相比单一的特质,多个特质的组合可能更有意义。比如说,高神经质是其他人格特质的放大器,如果一个高责任心的人同时非常神经质,可能就会越发谨慎认真、完美主义,甚至到强迫的地步;而一个低宜人性的人如果同时还非常神经质,就可能有很强的敌对性;如果一个人同时具有很低的开放性、很高的尽责性以及很高的神经质,就有可能格外地古板和保守。
总之,这么一个基础且宽泛的人格特质模型,可以最大限度地捕捉人类在基本性格特征上的个体差异,甚至还能迁移应用到我们的动物邻居身上,不得不说还是挺好用的。
六、大五人格的来源
人格特质词汇学:按照维特根斯坦的说法,我们都活在语词织成的一张大网下面,不是我们控制着语词,而是语词在控制着我们,从思想到行为。所谓人格特质的词汇学假设就是假定那些非常突出的、与人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个体差异,最终都会被编码到日常语言中去。格特质的词汇学假设就是假定那些非常突出的、与人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个体差异,最终都会被编码到日常语言中去。也就是说,到底有多少人格特质,科学家们也难以搞清楚,但只要某个特质是真实存在的,那么就应该会有专门的一个或多个什么词来描述它。
使用因素分析方法 将词表浓缩成大五人格
特质词汇学
五、大五人格的局限
首先,大五人格反映的只是人们表象的“应激模式”,但无法解释一个人发展和表现出某种特定的特质背后的深层原因。而深层的原因分析,需要进一步学习人格心理学其他的知识来探究。
其次,有一种人格特质不能完全被大五模型所涵盖,即由**自恋(narcissism)、马基雅维利主义(Machiavellianism)和精神病态(psychopathy)**构成的人格特质模型,又称“暗黑人格”。
心理学意义上的“自恋”,核心特征是优越感、特权感、表现欲和虚荣心。高自恋者不只是自我感觉良好,是觉得好到值得享有别人没有的特权,要受到有别于一般人的格外优待,有强烈的愿望想要炫耀和吹嘘这种优越。
哲学家马基雅维利,他在代表作《君主论》里以人性本恶的假设为出发点,否定道德伦理对于政治统治的重要性,转而大谈如何操弄权术,视权力及权力控制为政治的全部基础。所谓“马基雅维利主义”,就是对这一套信念的认可、信奉与实践
在马基雅维利主义者的价值观系统中,金钱权力地位重于爱关系道德,其他人的唯一价值是是否可以为我所用,所以他们时刻想的是这个人对自己是否有好处,换言之对他们来说他人只是达成目的的工具。他们当然也会因为喜欢一个人而跟其交往,但更重要的是对方于己而言是否具有工具性价值,如果有,即便心生厌烦,也会不露声色地潜心经营和对方良好的关系。
和厚黑学差不多
精神病态的第一个核心在于:缺乏共情,精神病态的认知共情是基本正常的,但是,别人的情绪并不能带动他们相应的情绪波动 ,通俗讲就是:我理解,但我不在乎。如果他们伤害了谁,令别人感到痛苦,他们是知道的,他们也知道这是不对的,但是很遗憾,这可能就是他们乐趣的一部分。在缺乏共情之外,精神病态的第二个核心特征是感觉寻求,也就是对于刺激的追逐。那些令人心跳的、变化的、复杂的感觉和体验,他们视其为奖励,并愿意为此而承担生理和社会意义上的风险。
如何养成的暗黑人格
遗传因素影响,家庭与社会影响
遗传因素在0.3-0.7之间,家庭中的影响在于我们需要真实的爱 尊重 而不是一味的夸奖
社会中的影响也有
特别是明星效应引起的影响 近代 暗黑性格不断在社会中扩展
当然事情都有两面性,暗黑人格在现代社会中是适应的,在很多时候也是有必要的
再次,人格虽然是相对稳定的存在,但是即使知道了人格,也无法随时随地地预测这个人的行为。因为人在决定如何行事时,还会考虑当时所处的情境、面对的对象以及所在群体的规范。有着相似人格的两个人,可能在不同情境或文化下表现得非常不同;相反,两个不同人格的人,也可能在同一情境下表现得十分类似。
不过这一点对于利用大数据心理学技术,即基于机器学习的人格测量,发展“灰产”产业起到了抑制作用,倒是一件好事。我们越来越关注大数据下的个人隐私保护,是因为有相当一部分产业链基于一种预测模型,通过微博朋友圈电子邮件等个人信息,估计出这个用户的大五人格。比如知道一个人的姓名和手机号,没啥用处,但如果能搜集到通讯录那就很有意义了,如果再搜集到工作的场所,行踪轨迹和家庭定位,那分析的精确度将会大幅提高。幸亏人与人之间的不同还不是壁垒分明的,正是由于人格行为模式的随机性和场景化,才使得机器“贴标签”的行为具有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