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的培训生活,赶脚的节奏,丰盈的眼福,新鲜的视听,让人目不暇接,也让脖子发酸了,内心的落差也逐渐加大,肩头的责任更为艰巨。
朋友说:你连日考察杭州学校,差不多跑完了吧?我想说:只是始于足下,仅是九牛一毛。同学说:你看了这么多学校,意欲何为?我笑对:培训,学习,借鉴,助力自我和学校的发展!说实话,两个培训夹在一起,真的跑了不少学校,每所学校都是特色鲜明,走在课改前沿的名校。教育,就在这些不同学校里真实地发生。
昨天滨和养马,今天的濮家小学教育集团的笕新校区在养猪,而且历史悠久,全国有名,可以与《夏洛的网》中的小猪威伯尔相媲美,生活得可惬意了,每天中午有一个班级的学生代表来喂食,从消灭剩余饭菜到生命教育,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岂是哲学能概述?校园里最大亮点,当然还是围绕“阳光教育”这一办学理念深入实践的“三场”非正式学习空间的架构与运作。工场,孩子们在升降桌旁做木工,做模型,透射着创新思维,解放头脑提升动手能力;农场,屋顶一千多平方的农作物长得很旺盛,绿油油一片,农科院专家定期来校指导学生种植嫁接肥土,各班的承包牌上还写着植物蔬菜的简介,生长着勤劳品质,对接自然体验劳作生活;商场,一条走廊,一堵墙面,马赛克图文,商品交易所,义卖空间站,学生把劳动所得和制作作品进行义卖,费用支助贫困山区的孩子。一个会“玩”的校长领着一群师生一起有底气地玩,有意义地玩,有价值地玩,在阳光下,以项目式,与生活有效对接,让童心留有教育。
下午,我们聆听了邹六根教授的《品质·品牌·特色学校的生命源泉》专题讲座。从来没有听过这么激情而直白的讲演,话语实在,案例生动,深受启发。尤其为我们纠正了一个理念:作为校长,不要逢人说我们学校要发展到什么程度, 而是要思考一个终极目标,即我要培养一个怎样的学生?不同的角度,说明的是不同的教育境界,真有豁然开朗之感。他提出,光是重环境建设的校园,那是伪教育。对“文化知识”的解释,也甚为精辟,他说文化是做人的教育,知识是做事的教育,真正让学校和学生成长的是文化。他用德国零件制作的生动故事,告诉我们做教育的几字诀:敬,慢,精,专。走进这样接地气的讲座,我们笑声不断,感悟良多,一种本真的思想在空气里流动。是的,真正能教育改变人的,不是美丽的环境建筑物,而是学校的一种精神气质,一种团队的积极氛围,一种校园文化的自信。
怎么做校园文化?我想,少一点无意义的花哨张贴,多一点学生真实的展示;少一些作秀式的摆设课程,多一些适合学生动脑动手的实践体验;少一种固守课堂的死读书状态,多一种破冰互动的灵魂碰撞;少一点知道,多一点感到……教育应该是学生忘记后的留下,可能少但很经典。
以文化人,一路真程。在一次次唤醒中,让留下的教育更得人心,让生命更真实地行走,这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终极使命。在互联网时代,体验是不可缺席的,经历是成功的财富,而最好的成长永远在下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