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完跃迁准备尝试关闭朋友圈一段时间,打开微信发现栏上冒着红点,默默的点开了设置,在隐私栏中滑到最后,关闭了开启朋友圈入口的按钮。
那一刻,如释负重。
其实除了朋友圈,能消遣的地方还有很多,比如微博,豆瓣、好好住、知乎....
这些社交平台所展示的信息可控性更强,大部分的内容都是自己自愿关注所呈现的,虽然朋友圈也可以选择屏蔽,但是常常因为介于各种人际关系,而无法完全屏蔽,特别是像我这种很懒又记性不太好的人,有时候看到好友连发了3个月的微商才记想起原来可以屏蔽她呀!
前段时间有一篇热门文章大意是写“作者在关掉朋友圈以后,发现自己真的一个朋友也没有了”...
看完不禁一阵唏嘘,真的会有人因为你关掉了朋友圈而和你不再是朋友关系了吗?
显然答案因人而异。
2
朋友圈是一个很巧妙且能维持友好关系的窗口,但对于不同职业、不同性情的人来说,它存在的意义也完全不同
在看完那篇文章后,我仔细回想了很久,在关掉朋友圈的这180天里我到底失去了谁?
按照以往的习惯,我发朋友圈的频率是一周1-2次,其实在关闭了朋友圈1个月以后,只有一位朋友想起了我,不过她并没有问我为什么关闭了朋友圈而是问我为什么屏蔽了她。解释了一番她才勉强相信我没有屏蔽她。
而平时在朋友圈常点赞和评论的那些人,再也没有出现过。
你看,这一切可有可无。
不过,这对于我来说这并不重要,我关心的是那些我爱的、和爱我的人。打开微信通讯录,躺在星标朋友栏的好友和家人,一个也没有变,他们甚至并不关心你到底有没有发朋友圈,他们只在乎你现在过的好不好,什么时候有时间一起约饭、逛街...你也永远不用担心他们会对你开启好友验证。
因为爱你的人只想马上联系到你,并不会因为你没有发朋友圈忘记你。
3
朋友圈有时候更像是,一个展示给非好友却有彼此微信号的双方窥探的空间,交友0成本。
不像老套的交友环节,需要见面,甚至聊过几次后才能判断彼此的爱好并成为好朋友。
但在很多时候,我甚至很怀念那种曾经为了能成为好朋友而为彼此做的小傻事,那时候的我们矜持、真诚、还有点傻。
想起三毛对友情的灼见,放在现在,依然屡试不爽。她说:朋友就像必须分类的图书,每一架存在的意义都不相同,一架一架混不得,过分混杂,匆忙之中很容易找错类别;
真正的好朋友,是可近可远,可亲可疏的;
知音,能有一个已经很好了,不必太多,如果实在没有,还有自己,好好对待自己,跟自己相处,也是一个朋友....
根据三毛的分类说法,我曾经试着做过好友分类,以朋友圈的通讯录为主。
第一轮是先做筛选,准则是:见过面,且聊天超过3次,可以叫的上对方名字的人。
意外的是经过第一轮筛选,我发现那些曾经是点头之交的朋友,尽管曾经聊过多次,但那已经是1年前甚至更久以前的事情了。
于是,我尝试在第一轮筛选中加入时间周期,重新更改准则:见过面,且近3个月内聊天超过3次,可以叫的上对方名字的人。最终的结果是不到6%,也就是说躺在微信通讯录里的那700个好友,真正有在联系且互相认识的只有不到50个人。
原本打算做三轮的筛选,最后决定在第二轮结束,因为分晓太容易了。
第二轮是从这50个人中,筛选出:对彼此有基础认识,且知道对方兴趣、爱好以及目前的生活情况的人。最终的筛选结果不到20人。
这个结果看起来有点让人失望,但很真实。
如果你问我,关掉朋友圈以后我到底失去了什么,我的回答是:什么也没有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