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真的我很不喜欢看宫斗剧。
斗来斗去,只不过是编剧开着上帝视角,强行给人物带上某种颜色的脸谱,最后斗的还是观众的智商。
宫斗剧尤为喜欢挂靠清宫剧,熔心计、爱情、雄图大业为一炉,编剧在其中腾挪的余地很大,哪怕犯了一些很基本的错误,那也不妨碍赚取心地善良的观众们一段时间的喜悲。
最近我的朋友圈被《延禧攻略》的人物、截图、剧情分析给占领了,我也跟着看了不少。剧中一名杰克苏式的人物傅恒。哦对了,剧中叫他富察傅恒。或者,富察侍卫,富察大人等等。
我看了编剧给他用的这些个称呼就忍不住吐槽的冲动。因为他根本不懂清代满族人的姓名是怎么回事!
傅恒这个人物不是架空的,是历史上真是存在的。我们来看看《清史稿》中傅恒传记的头几句:
傅恒,字春和,富察氏,满洲镶黄旗人,孝贤纯皇后弟也。父李荣保,附见其父米思翰传。
这句话给我们提供了三个信息:
1、傅恒是满洲旗人,姓富察氏,皇后的弟弟。
2、傅恒爸爸叫李荣保。
3、傅恒的爷爷叫米思翰。
假如不知道他家是满人,可能你会奇怪他们家祖孙三代为啥居然不是一个姓?爷爷姓米,爸爸姓李,而儿子姓傅?
现在我们知道他们家是满人,是不是可以按照汉族人习惯叫爷爷富察米思翰,爸爸叫富察李荣保,儿子叫富察傅恒呢?
不可以!
这中间牵扯到很多满人入关前的习俗和定鼎中原后在汉文化影响下产生的新习惯。
清代满洲人称名不举姓,满洲姓氏只表示你是哪个部族的,不与名字连称,所以"姓+名"这样的方式在满洲人习惯里是错误的,满人正确的称呼就只称呼名字。这个习惯一直到近代依旧是成立的。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是爱新觉罗氏的子孙,可是署名从来都是只写启功,而且曾明确对自己朋友、弟子说自己"姓启名功""。所以称呼他为启先生是没有问题的,现在学术界基本也都是这么称呼他老人家,但是要称呼他爱新觉罗先生可就是大错特错了。启功先生的堂弟,同为书法家的启骧先生经常参加北京票友界的演出和聚会,大家也都是叫启先生。其实这些都是满人的老传统,并不单纯是 两位启先生想"大隐隐于市"。
说回傅恒他们一家人。
米思翰、李荣保,傅恒,这些是名字,他们姓富察氏。入关后受到汉人的影响,但又有自己称名不举姓的习惯,就常以名字的第一个字冠以官职、敬称、字号之前来相互称呼。比如和珅,他虽然姓钮钴禄氏,但是应该称呼他和中堂,和大人。和珅留下来的奏折书法等署名均为和珅,并未出现过"钮钴禄和珅"的字样。
傅恒这个名字中的傅字,本身就是"富察"这个满语姓氏的汉字版,富察也可写作傅察。所以如果叫他富察傅恒就好比喊他傅傅恒,实在是别扭的不成样子。
那么进一步来说,称呼他为富察大人可以吗?
还是不可以!
满人称名不称姓,这个传统自古以来就没有变化。入关以后,满人纷纷学习汉人的方式,把自己名字的第一个字当做姓氏来用。所以和珅被称为和大人是没有问题的,而如果称呼他为钮钴禄大人,他听了一定想打人。同样道理,傅恒你可以称呼他傅大人,绝对不能称呼他富察大人。
话说到这里,问题还没完。
我们考察一下傅恒他们家族中其他人的名字。由于人物众多,我们只拣一些比较有名的来说。
傅恒的爷爷叫米思翰,满语发音 mishan,什么意思呢,安双成先生的《满汉大辞典》说这个词的意思是"木匠用的准绳"。那么这个发音的满语音译成汉字就是米思翰了。
同样的,
清太祖努尔哈赤的满语发音 nurhaci,意思是"野猪皮",
努尔哈赤的弟弟舒尔哈齐满语发音 surhaci,意思是"小野猪"";
努尔哈赤的十四子,后来的摄政王多尔衮,满语发音 dorgon,意思是"獾",
……
满人入关前的名字就是这么接地气。
看得出来,满人作为古老的渔猎民族,在起名字这件事上真的很有生活气息。
那入关之后呢?满人的名字开始发生了两个明显的变化:
第一,转写的汉字逐渐雅化,开始越来越像汉人的名字。成书于清太宗崇德年间的《太祖武皇帝实录》,努尔哈赤作"弩儿哈齐",多尔衮作"多里哄",这用字一看就不像是什么贵族的名字。而入关之后,努尔哈赤和多尔衮的汉字版才被写定。普通满洲贵族也开始把自己名字的汉字转写版雅化起来,雅化的最简单办法就是模仿汉人起名时候的用字。米思翰这个名字很明显就是这个时期的产物。
第二,开始学习汉人起名字看重辈分的做法,同辈人的名字开始越来越多的使用相同的用字。比如李荣保的几个哥哥,分别叫马斯喀、马齐、马武。
咦?怎么都用了马字?李荣保这个名字怎么跟哥哥们不一样?
马齐是康熙、雍正朝的名臣,满语发音 maci,意思是"扣环",这样看来,几个带马字的哥哥,有可能是兼顾了满语的发音和汉字中带一个"马"字作为辈分的确认。但是李荣保这个名字,应该是彻彻底底的模仿汉人起出来的名字。那为什么会有"李"字呢?追根溯源考察一下,"富察"这个姓氏在满族的前身女真族时期很早就有了,唐末女真通用十三姓之一有"蒲察"氏,与金朝皇室有姻亲关系,其实这就是"富察"的另一个音译版,金元两朝时候"蒲察"通常冠以汉字姓"李"氏,所以李荣保这个彻底汉化的名字应该就是来源于家族祖传的汉姓。
到了李荣保的子女这一代,名字汉化的痕迹就更明显了。
李荣保一共有九个儿子,一个女儿。
长子傅广成 、次子傅清、三子傅宁、 四子傅文、五子傅宽 、六子傅新 、七子傅玉 ,孝贤皇后排第八 ,第九是傅谦,第十就是傅恒了。
看得出,傅恒的兄弟们都是非常汉化的名字,完美的学到了汉人起名的方法,而且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这一代的富察氏兄弟们开始模仿汉人有自己的"字"了,比如傅恒字春和。春和景明,多么像是一个汉族知识分子啊!
甚至,这几个兄弟们的名字你基本都找不到满语的发音和意义。单从姓名角度来说,富察氏此时已经彻彻底底的汉化了。
我十分相信,要是有人当着傅恒大人的面喊他富察傅恒,他一定会是一脸懵逼。
再聊一点傅恒家起名字的事儿。
傅恒的几个儿子,个个都很出息。当然最出息最有名的,是福康安。
《铁齿铜牙纪晓岚》、《雪山飞狐》里都有这个帅帅的福康安。
福康安兄弟四人,他排第三,大哥福灵安、二哥福隆安、四弟福长安。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其实他们最早的名字第一个字都不是福,而是傅。没错,傅恒的傅。
怎么后来都改成福了呢?其实这是乾隆皇帝命令他们改的。
这涉及到乾隆时期一个重要的国策。
乾隆中期以前,满人起名越来越像汉人,而且由于满人原有的名不冠姓的习俗,满族大臣起名字开始有意识的把首字作为姓氏。比如大学士鄂尔泰,本来是西林觉罗氏,他父亲汉文名字叫鄂拜,于是儿子们也都纷纷以鄂为姓,鄂尔泰弟弟叫鄂尔齐,他们的子侄也都叫鄂某。
傅恒家也一样,傅恒给儿子起名傅某安,实际上将傅字当成了自己家族的姓氏。
这些文化上的蛛丝马迹,反映了满人在当时倾慕汉文化,并且主动融入汉文化的一个过程。
这个过程引起了乾隆帝的警觉和不安。
在他看来, 满族之所以为满族, 主要在于它有自己特有的语言、文字、 发式衣冠及姓氏、 取名等习俗, 如果不能保持这些特征, 仿效汉人而混同于汉人, 那么做为统治民族的满族也就失去了独立存在于世的标志, 或者说已被汉族化掉。
这位具有强烈民族意识的满族皇帝, 对于这种风气再也不能听之任之了, 因而自乾隆中期以后 , 便把整顿满人姓名做为行政中的一项重要事情来抓, 不仅制订措施严厉推行 , 而且亲自为旗人改名。
《清实录》上说"从前大学士公傅恒,曾将傅字姓其诸子。经朕令改福字。"
我们的帅哥傅康安,经皇帝亲自改名福康安了。
为什么把傅改成福呢?原因很简单,因为福字不像是汉人的姓氏。
举一个例子为证:
乾隆二十年十一月, 兵部题本列举的人名内有个叫何督的, 乾隆查履历单得知其为满人后 , 斥责此人是" 牵混汉姓",严令将" 何"字改为"和"或" 赫" ,随即命通行晓谕 :"嗣后傥有仍前混写者, 必当重惩其罪。"
看见了没?随便起一个像汉人的姓是重罪!福康安与傅康安比起来,哪个更像是汉人一目了然。
傅恒家族起名字的变化,简直可以折射出乾隆朝民族政策的一个缩影。做高官,哪有那么容易。
写了这么多,其实就是想小小的吐槽下《延禧攻略》最近刷屏以来我心中的一点感受。希望国产剧在涉及历史的时候能够在这些小地方下一些功夫,不要在最基础的东西上误导观众。一部好剧可能成功的地方很多,但是这些本来很容易避免的瑕疵真的让人如鲠在喉,不吐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