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尔德说,“我们都生活在阴沟里,但仍有人仰望星空。”
他还说,“我不想谋生,我想生活。”这些拿来概括《月亮与六便士》这部小说再合适不过了。
9月上旬读过”活着“的故事,下旬再读”活着“之外的故事。
对毛姆的认识来自于村上春树作品中所写的那句话,“任何一把剃刀都自有其哲学。”这本《月亮与六便士》也是知晓多年的名著,却迟迟未读。
如我所说,有些作品在特定的时间就突然想读,也刚好读进去了,这才是“恰好”。比如之前看的凯鲁亚克的《在路上》,太宰治的《人间失格》以及毛姆的这本小说。
01
《月亮和六便士》虽然是一本接近100年前的作品,但却一直有着经久不衰的现实价值,这也是它畅销至今的原因。
书名中的月亮和六便士,相信大家都了解它的寓意所在:月亮高高在上,是我们的理想;六便士是当时英国货币的最小单位,象征着我们现实的生活。
“追逐梦想就是追逐自己的厄运,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到了月亮。”
一位家庭美满、事业成功的证券经纪人,一夜之间决定抛弃一切远走他乡,从伦敦去了巴黎,没有给家人任何理由;在所有人误以为他是跟女人私奔时,突然得知他是去画画,追逐自己的梦想。他在巴黎穷困潦倒,勾引朋友的妻子,导致她自杀。他对家人、朋友和爱他的情人都很冷酷,对世俗的一切表现得冷嘲热讽、傲慢不屑,但他对艺术有一种本能的、无法抗拒的追求。在异国他乡,他孤苦无依贫病交加,却对梦想越发坚定执着。他说,“我必须画画,就像溺水的人必须挣扎。”在经历种种离奇遭遇后,他来到南太平洋中的一座美丽孤岛,娶妻生子,与世隔绝,终于创作出改写现代艺术史的惊世杰作。后来,他被绝症和双目失明击倒,临死前叮嘱自己的土著妻子一把火烧了他画在房间上的不朽壁画……
有人说,人生漫长的转瞬即逝,有人见尘埃,有人见星辰。而主人公查尔斯就是那个终其一生在追逐星辰的人。
花了几天时间看完这本期望已久的小说,内心平静又波澜。平静于故事的终了,没有太过神奇的“后来”,生活的真相更多是灰暗的现实;但同时也波澜于那份勇气,不禁问自己,什么是生活?生活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无论如何,这部经典著作都值得一读,给你不同的感受。下面是我结合自己的书摘所写的小感想,与你分享之。
02
“为了使灵魂安宁,一个人每天至少该做两件他不喜欢的事。”
“卑鄙与高尚,邪恶与善良,仇恨与热爱,可以并存于同一颗心灵中。”
“他画的是他的理想,尽管贫乏、平庸、陈旧,但终究是理想,这就赋予了他一种独特的魅力。”
理想与现实之间,有一条金线吗?理论上我们的“后路”总安慰自己:两者来来往往、虚实结合,分那么清楚干嘛。但看了毛姆描写的斯特里克兰的故事,你会觉得理性和现实,差别真的很大,我们好像需要界定。
所以,可怕的是,我们不断安慰着大多数人的生活本就是平庸乏味,何必多事找亮点,过着过着不就过去了。可在一些特别的时刻,看着别人的成功,又怨恨自己,“凭什么碌碌无为?”“活得和大多数人一样。”
人是一种需要理由的动物。面对问题在选择归因方式时,每个人几乎都是双重标准,很容易“创造”出有利于自己的解释,从而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死不认错,甚至不敢面对现实。
一件事发生在自己身上,我们会倾向于外部归因;但如果发生在别人身上,则我们更喜欢内部归因。比如说完不成工作任务,别人完不成,是因为他不够上心;我完不成,是因为有更要紧的事情。
慢慢的,你开始妥协于生活,及世界上的大多数。
“生活不过是一场混乱,充满了种种的荒谬和污秽,只能引人发笑,未免乐极生悲。”
“但最残忍的是,它发生了和没发生几乎一样。世界已然继续,没有谁因这件事而活得更惨。“
“我不想过去。唯一重要的,是永恒的现在。”
有人说,在意、关注能改变什么?世界还不是一个样,我一个人又改变不了世界。可至少我想保有自己的观念,不被世界完全改变。
这两年你发现”网民“朋友们的力量越来越大,一些热点新闻事件的导向完全由着大众”掌控“。昆山龙哥正当防卫、网红带狗辱骂孕妇……排除那些”看热闹不嫌事大“的浑水摸鱼乱站队人群,大部分人愿意去发表言论。当然这个言论自由的社会,这也是利弊共存的一件事,在此不适合赘述。
我想说的是,无论世界怎么变换,没有一边倒的人、事,就像手心和手背是共存的。
“对于他的生活,我很感兴趣,但却只能了解大概,这简直就像读一部残缺不全的手稿。我的印象是,这个人一直饥寒交迫,东奔西走,但是我发现,对大多数人来说无法忍受的事情,他却毫不在乎。斯特里克兰的卓越之处在于,和大多数英国人不同,他完全漠视生活的舒适。他完完全全过着一种精神生活,真是令人钦佩。”
“世界冰冷而残酷。没有人知道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们必须深怀谦卑。我们必须看到宁静之美。我们必须隐忍地生活。这样命运之神才不会注目我们。让我们去寻求淳朴、善良者的爱吧。他们的无知比我们的知识更可贵。让我们保持沉默,满足于我们小小的角落,像他们一样平静温顺吧。这才是生活的智慧。”
社会与自我,又如何去权衡?别人眼里的我,和我眼里的我。
“这一定是世间无数人对夫妻的写照。这种生活模式给出的是天伦之美。我总感觉,大多数人这样度过一生,好像不大对劲儿。我承认这种生活的社会价值,我也看到它井然有序的性感,但是,我的血液里有一种强烈的冲动,渴望一种桀骜不驯的旅程。这样饿安逸总让我惊惧,我的心渴望更加惊险饿生活。只要我能有所改变——改变和不可预知的冒险,我将踏上嶙峋怪石,哪怕激流险滩。”
“我以为,一个人因为看到另一种生活更有意义,只经过片刻思考就抛弃大好前程,这才需要足够的个性。勇敢走出这一步,绝不后悔,这才真有个性。”
“做自己最想做的事,过自己想过的生活,心平气和,怎么能叫作践自己?做一个有名的外科医生,一年赚一万英镑,娶一位漂亮的妻子,就是成功?我想,这取决于你如何看待生活的意义,取决于你对社会应尽什么义务,你对自己有什么要求。”
什么是生活?生活的意义是什么?这些没有人能真正告诉你,需要你自己满怀勇气,像小说主人公那样抛弃一切,用整个灵魂去探索。
世间百态、世人百样,谁都无法决定”你应该过怎样的生活“或平庸乏味、按部就班,或波澜起伏、惊喜刺激。
我不知道自己眼里的”我“是不是我真正想要的样子,但别人眼里的”我“一定不是我的追求所在。不要随意给别人贴标签,因为别人也会把你标签化。
“每当一个人有了意外之举,他周围的人总会认定,原因肯定很丢脸。”
《圣经》里说,“你们不要论断人,免得你们被论断。”
比如小说中的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当初抛下一切去巴黎,所有人包括他的妻子都以为他有了新欢,和女人私奔了,大家认定他是个薄情自私的渣男,可他只是为了去追求理想,画画;再比如小说后半段有一位医生,在他准备升职加薪有更好的前程时,他选择辞职去了一个小岛的公立医院当一名普普通通的医生,旁人都觉得这位医生很傻,或有什么不得而知的隐情,却不知只是因为他一次偶然的机会到那座小岛,找寻到归属感。
希望我们不要用自己的无知认知去论断别人的有知无畏,不要随意评判别人,随随便便标签化。
03
《奇葩说》第五季终于来了,再次和你们安利这档非纯综艺的走心节目。看第一期时也有这么一个感受——“不要随意评判别人”。
1V1里有一位大姐赵美蓉,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她是位能干的乡村小老板,种地养殖啥都能,靠自己的双手发家致富,言语间可谓“土气”,自然亲切很接地气。讲真,她的发言确实从听感上来说不是很好,因为语速太快,快到字幕只能差不多“比肩”,听起来有些压迫感,接收上也有物理本能困难。
但让我有些动容的是,1v1中她被淘汰,突然在准备离开时抱着马东大哭,她说“不想离开,很喜欢这个舞台。”一开始很多人的感受可能是,有点耍赖?愿赌服输,多大点事,可当她抱着马东大哭,露出很不舍甚至后面懊悔的话语时,我多少感受到了她的真诚,她真的很喜欢这个舞台、这件事。
我们不用替她的热爱买单,但请我们至少不要怀疑她的真诚。在你准备把她标签化下意识评判时,请想一想,没有人规定谁一定要在何时做何事,有相同的反应等等。我觉得“非常人”“离经叛道”所谓“异类”不是罪、更没有错,错的是给出这些标签的我们这些“常人”。就拿这位大姐来说,至少她很真实。
或许大部分人眼中的“奇葩“,才是敢于面对自己和世界的人,知道自己要什么,不要什么。
04
此前看过一个书评《我的便士捡够了,想抬头看会儿月亮》,写的不华丽不深刻,却深深印入我脑海。
大意是说作者本人一直过着外人眼中挺好的生活,毕业两年有存款十几万,因为这本书的影响,决定自己是不是要去找”月亮“了?身边的同事有了一定的积蓄、能力后纷纷辞职创业。作者一开始觉得自己的”便士“没有存够,没有资本去找”月亮“,后来累积好了决定辞职。他知道自己可能并不能成为出名的作家,但要给自己两年的时间去试试看,有自己的规划等等,甚至困难的状况也预想好,让自己保有生存能力。在我看来,他是一位有勇气”有个性“的人。
王小波曾经说过,年轻的时候最痛苦的是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其实,就算是年轻时候没有想明白也没有关系,这种事情永远不会太晚,只在于有没有这勇气去改变。
人到老年的陆游也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少时汩于世俗,颇有所为,晚而悔之。然渔歌菱晚,犹不能止。”
由此可见,倘若没有勇气去改变,即便是成功地混到了老,也无法跟自己妥协。既然这样,不如趁早出发吧!
05
“我们都生活在阴沟里,但仍有人仰望星空。”
王尔德的话永远那么得我心。虽说没有读过他的著作,但那些语录都是陪伴许久的美好,最后与你分享。
爱自己,是终身浪漫的开始。
心就是用来碎的。
艺术并非模仿生活,而是生活在模仿艺术。
每个人生来都是君王,但大多数在流亡中死去。
我喜欢演戏。与人生相比,演戏更真实。
生活是世上最罕见的事情,大多数人只是存在,仅此而已。
世上只有一件事比被人议论更糟糕,那就是没有人议论你。
生活从来不是公平的……而且,或许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这是件好事。
——2018.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