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6【原文】鲁平公将出。嬖(bì)人臧仓者请曰:“他日君出,则必命有司所之。今乘舆已驾矣,有司未知所之。敢请。”公曰:“将见孟子。”
曰:“何哉?君所为轻身以先于匹夫者,以为贤乎?礼义由贤者出。而孟子之后丧逾前丧①。君无见焉!”公曰:“诺。”
乐正子入见,曰:“君奚(xī)为不见孟轲也?”曰:“或告寡人曰,‘孟子之后丧逾前丧’,是以不往见也。”
曰:“何哉君所谓逾者?前以士,后以大夫;前以三鼎,而后以五鼎与?”曰:“否。谓棺椁(guǒ)衣衾(qīn)②之美也。”
曰:“非所谓逾也,贫富不同也。”
乐正子见孟子,曰:“克③告于君,君为(wèi)来见也。嬖人有臧仓者沮④君,君是以不果来也。”
曰:“行或使之,止或尼⑤之。行止,非人所能也。吾之不遇鲁侯,天也。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
【译文】鲁平公准备外出,宠臣臧仓请示道:“平日国君外出,一定告诉执事官员要去的地方。现在车马已经预备好了,执事官员还不知道您要去哪里,因此冒昧请示。”
鲁平公说道:“要去见孟子。”
臧仓说:“国君不尊重自己的身份先去拜访一个普通人,是为了什么?是认为他是贤良的人吗?贤良的人做事应该合乎礼义,但是孟子为母亲办丧事,排场超过先前为父亲办的丧事,您别去看他吧!”
鲁平公说:“好。”
乐正子前去谒见,说:“国君为什么不去见孟轲呢?”
鲁平公说:“有人告诉我,孟子为母亲办丧事,排场超过先前为父亲办的丧事’,所以我不去见他。”
乐正子说:“您所谓的超过,是指什么呢?是指先前用士礼,后来用大夫之礼;先前用三个鼎摆设供品,后来用五个鼎摆设供品吗?”
鲁平公说:“不,我所指的是棺椁衣被的华美。”
乐正子说:“这不叫超过,而是前后贫富不同的缘故。”
乐正子去见孟子,说:“我与国君讲了,他打算来看您的。宠幸的小臣中有个叫臧仓的阻止了他,所以他最后没有来。”
孟子说:“一个人要做一件事,是有一种力量在驱使他;就算不去做一件事,也是有一种力量在阻止他。做与不做,不是单凭人力所能左右的。我不能与鲁侯会晤,那是天意了。姓臧的这个人怎能使我不与鲁侯会晤呢?”
【注】①棺椁衣衾,椁:套在内棺外的大棺;衾. 被子、尸体入殓时盖尸的东西。关于孟子花重金为母亲办丧事这件事,之后的章节中,再次出现有学生质疑,引发了孟子关于礼和心之间能动关系的谈论。
②后丧逾前丧,孟子曾被齐宣王聘为卿,有了大夫的身份,所以在母亲去世的时候,可以用五鼎之礼来摆设供品。不过,孟子似乎不算齐宣王的手下,之后的章节中,他与齐国大臣谈到齐王说的是,“你们的君主”。另外,孟父去世似乎应该在孟子成年之后。
③克,乐正子之名,似为孟子弟子。
④沮,阻止
⑤尼,旧读ni,依今读,拉住
【解读】1、一个人想做某一件事,并非是某一个人三言两语能够阻止的。之所以不想做,最根本的原因是内心深处就不想去做,正好别人给了他同样的意见。就像我们,只有在不确定的情况下,才回去征求别人的意见,希望别人能够认可自己所想,支持自己。当别人发出不同声音的时候,还会不高兴。其实,之所以不高兴,就是因为他想做,但是又犹豫,恨不得所有人都能觉得他的决定是对的,是支持他的。
同样的道理,如果一个人不想做的时候,一听到别人支持他不做,自然而然也就不去做了。所以,有些事情上,我们不应该给自己找借口,找理由,要多问问自己的内心深处,这件事是否正确,是否可行。
2、我们对于别人都会求全责备,恨不得各个方面都是完美无缺的。大众对名人、百姓对官员、父母对子女,但不可否认,世上无完人,我们不能强求于人;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面对别人的妄加指责,我们应该像智者学习,不去争辩,不去强求,每个人都有言论自由,只要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符合“仁义道德”,行当所行,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即可。争辩是最无意义的事情,相信大众的眼睛是雪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