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复习了两个周的文言文,每一天每一节基本都是背背背,学生渐渐露出疲态。同一道菜再有营养,天天吃也免不了会腻味,该换换口味了。
下午两节作文课,进入记叙文专题复习,先复习“概括故事情节”。
我先让学生认真阅读河南省2015年到2020年记叙文阅读的第一道题目,几分钟后问学生有什么发现?
学生读了题干以后,兴奋地说:“第一道题都是概括故事情节类的题目。”“六年考了六次,每年都考。”“每道题目都是4分。”
看,把手放开,你会发现学生超出你的想象,他们也会研究试题了!
我说:“同学们总结的非常好,河南中考记叙文第一道题目都是对故事情节的概括,考查你是否读懂文章的内容。 这符合我们的认知规律,读一篇文章,我们要先知道写的是什么。我们再来研究一下,这类试题都有哪些问法?”学生再次沉浸到这几道试题当中,他们又有了新的发现——
“补全情节填空。”
“概括文章写了哪些事?”
“还要求从。。。的角度概括事件。”
“概括。。。与。。。之间的事。”
“还要以。。。为线索。”
“还要按照时间先后顺序。”
......
学生把题目的设置形式总结地也很全面!
我表扬了学生的聪明和善于发现。补充到:“虽然都是考查同学们的概括能力,但是每道题目都有自己的附加要求,要按照要求答题。”
接下来,我们以《滴水之恩》的第一道阅读题为例,学习概括情节的方法。这道题目题干是这样的: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概括我和他之间的事。(4分)
我问学生:“这道题目给我们提出了几个要求?”
“两个!”“三个!”孩子们争论起来了。
我请两个代表分别说明,第一个说,“两个要求,一要按照时间顺序,二要是我和他之间的事。”第二个学生马上站起来补充:“4分要求我们要写四件事。”说两个要求的同学恍然大悟,心服口服。我又给这个细心的同学点了赞。
“那我们就来读文章吧,看着道题目该如何作答。”
教室里鸦雀无声,学生都沉浸在这个感人的爱的故事里。
两分钟后,已经有学生开始动笔答题了。
学生完成后班内交流,一个孩子说“1.那年夏天,我在马山遇到落魄的他,我给他买水买糕......”
我问:“那年夏天的事,在文章的中间部分,你为何先概括这件事?”
“因为这是插叙的去年夏天发生的事,题目要求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
学生不仅梳理了情节,而且明确了文章的写作顺序。效果比我枯燥的讲解要好的多的多。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拙劣的教师给学生奉送真理,优秀的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真理。谁都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给孩子发现的机会,相信他们,让他们自己在做中学,学习的效果可能比你预想的好。
这也能在学习理论中找到依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传授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主义的帮助者,促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