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大后的我们,总是不敢轻易说恨,更害怕无法得到爱,于这矛盾压抑的情感中踌躇不前。
殊不知,此后半生的救赎,都为了圆满最初的自己。
刚刚在医院排号,旁边一位阿姨带着约三岁的小男孩在我身旁坐下,小男孩活泼好动,四处奔跑,尽现纯真的气息,片刻过后,便过来讨要阿姨手里的烧饼吃,阿姨把烧饼放到更远处,小男孩奔跑过去想要拿烧饼,阿姨又把烧饼藏在身后,小男孩再次跑回来,路人看不过,阿姨说道,他咳嗽好久了,不能给他吃。
轮到阿姨的编号时,小男孩在医生与阿姨身旁转来转去,眼睁睁的盯着那个近在眼前的烧饼。
我想,他一定是饿了。可是,他传达的信息,大人不懂,也不与沟通。
看似是一件平常不过的小事,在未经世事的孩子心里或多或少都有丝丝涟漪。
当小男孩眼含泪水的看着近在眼前而得不到的烧饼时,它此刻的内心该是多么的无奈。
以后的人生里,许是会出现成千上万个烧饼任他挑选,也许,他再也不需要了。
大人原本可以轻轻问候一句,宝贝,你是不是饿了?但是你现在咳嗽了,这个是咸的吃了只会更加咳嗽哦,我们去吃别的东西好不好?
小孩定会以理解的心态释怀,也会以谅解的心理明白,不是奶奶不给我吃,是生病了现在不可以吃。
以后遇到类似要而得不到的东西,懂得剖析缘由,不气馁,不悲伤,不怨恨。
《人类简史》里说,婴幼儿是可塑性最强的,从出生什么都不懂,任由后人塑造、打磨、改变。或许,这就是心理学里所说的原生家庭对一个人成长的极大影响吧!
成人的世界,和同事、朋友、陌生人乃至各行各业我们都知道要沟通交流,才能维持正常生活。
唯一错过的,是我们不知道,孩子也需要轻轻的好好交流,当他面露倦色,问一问是不是累了。当他恐惧不安,问一问是不是身体不舒服了。当他到处奔跑,问一问是不是想出去看看世界。
我们最初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亲人就是我们的一切。家人的喜怒哀乐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一个小孩的思想与行动。
这大概是为什么家庭和睦温馨,孩子大多活泼主动,家庭冷漠破碎,孩子大多叛逆内敛。
武志红老师说,家如坟墓,是极致的孤独。
只有深深体会过在破碎的亲密关系中流离失所,在黑夜里独自蜷缩流泪不安的时刻,那种感受就算往日走得再远,内心最深处还是会不由自主的疼。
记得偶然一次,听一位药店阿姨和抱着刚满月婴儿的另一位阿姨聊天,阿姨苦恼,为什么我家小孩老喜欢咬自己的手,怎么打他都不听?
药店阿姨道,那你就把他喜欢咬的那只手上涂一些辣椒水,这样他觉得不好受,就会好的。
哎呀,我弄过,没用,还是咬。
那就每次他要咬手时,用针扎一下他的手,他知道疼就不会了,我家小孩就是这样弄好的,现在不咬了。
阿姨似是怀疑的感谢道,真的吗?我回去看看吧。
正在买药的我听到这对话感到十分震惊,虽还未为人母,但我知道,小孩喜欢咬手,不过是天性使然罢了。
心理学说,一个孩子最初是通过嘴来对这个世界的感知,如今,嘴这个感知不存在了,为了释放天性,只能寻找另一食物,唯一能够控制的就是自己的手,所以缺乏安全感的孩子会偶尔吮吸自己的手指。
久而久知,随着对世界任知的加深,自然而然的会放弃这个习惯。
为何,还要辣椒水?扎手指?
如同压力,不与释放,最后定会伤害自身。
孩子还不会反抗,便早已被压抑至深。
望那位阿姨没有如此这般,也愿小孩能安然长大。
此前,我一直羡慕在温暖家庭里长大的孩子,因为他们不用经历破碎流离,不用经历怨恨辱骂,不用经历父母全然不顾的互相攻击,不用经历暗夜里埋怨自我到来的麻烦,不用经历无数次想要死亡解脱的恐惧,在他们眼里,爱与被爱都是那么简单,舍弃与得到都是那么潇洒,选择与放弃都是那么自由。
因为,自始至终,他们都明白,无论走多远,心里都有安安全全的依靠。
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流浪。
等一等你的孩子,人生旅途,风雨交加,聆听他的悲伤与难过。
千万不要重复了父母的轮回,因为一个生命的诞生,定是我们又一种重生。
解脱、追寻。
如若有一天,当我为人母,我定会轻轻摸摸他的头。
孩子,你不要怕,妈妈一直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