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学派的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精神活动的能量来源于两类本能,一类是生的本能,而生的本能包括性欲本能和个体的生存本能,另一类是死亡本能或者攻击本能,本能的存在是为了保持种族的繁衍和生存。
所以从进化心理学上来说,男女在一起繁衍子嗣是人类在几千年的进化的结果,当然随着科学的进步,人类文明的发展,各种生活方式都有一定的存在的合理性,但刻在人类潜意识里的东西若是发生稍许改变,就会如同蝴蝶效应一样引起大众的焦虑。
根据人口普查显示,我国单身成年人口为2.4亿人,男性光棍超过1亿,在单身人群中超过7700成年人为独居状态。
有相关专家预估,到2025年,中国15岁到49岁男性人数将比同龄段女性高出3000万,男女性别比例严重失衡,大量的男士即将单身到底,而同时也有大量的女性将不再需要男人,而由此引起的社会问题是可以预见的。
从小处说,大量单身人士找不到伴侣,会导致他们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尤其是到了老年。
个体在年轻时若是获得了爱情,和他人建立了亲密关系,则可以让他们一起抵抗人类与生俱来的孤独的感觉,而获得心理上安全感。
若是个体在成年后一直没有找到这种亲密的感觉,那么孤独就会如影随形,但这个时候还是有着事业和亲人的支撑,问题并不大。
到了老年,当人的各种机能逐渐衰退,在事业上也已经没有什么发展的可能了,而亲人也逐渐的离去,这个时候他们对于伴侣的心理需求会比年轻时更甚,当然在年轻时就找不到伴侣,到老年机会也更小。
从大处来说,当女性大量缺少后,会有两方面极为严重的影响,一方面是很多需要女性的工种就会供需失衡,出现人力紧张的局面,若是后续得不到补充,则面临着倒闭的风险,从而影响国家的经济。
另一方面则是女性的大量缺少,会造成生育率的降低,长期来看,会造成国家的人的断层,这对于国家的发展则是极为不利的。
造成单身男女性别比例失衡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们受传统观念影响,选择胎儿性别,导致女婴出生率减少,另一方面就是女性的生育和爱情观念正在发生着改变,对于一些女性来说,和同性待在一起会更舒适。
对于女性而言,同性更了解自己,对于一些难以启齿的问题也更能包容,不必为了在异性面前维持形象而委屈自己。并且,和同性的交往也能够满足自身对于亲密关系的需求。
社会文明的发展,让人们对于不同的生活方式都持包容的态度,这也让更多的人追求自身真实的需求,不再为了世俗而假装自己合群。
社会上越来越多的“女同”和“男同”的出现也不断地冲击着女性的婚恋观念。
除了上述原因之外,女人不再需要男人还有这两个原因。
性别的刻板印象
这是指人们对于男性和女性的假想特征所抱有的信念。在人们的惯常思维里,普遍认为女性应该是温柔的,贤惠的,对男性的要求则是自信的、果断的、有能力的,并按照这种标准寻找伴侣。
在过去,不允许女子在外抛头露面,所以女子一般除了照顾家人、做女工基本上也没有什么其他的生存能力,一旦成亲,女方往往一生也回不到娘家几回,只能在婆家相夫教子,照顾男方一家子,做一个任劳任怨的家庭主妇。
所以,男方在求娶的时候会送上丰厚的彩礼,一方面是回馈岳家对女方的养育,另一方面则是向岳家展示自身的实力可以让女方过上好日子。
而现在,随着男女平权的普及,女性的社会地位和认知水平都极大地提高,她们的自主意识也越来越强,在生存能力上和男性一般无二。
所以在婚恋市场上男方已经不再占据主导地位,就算实力雄厚也不一定就能得到女方的认同,人们在寻找另一半时更多的会对对方进行综合考评,这也导致双方成婚的概率越来越低。
对结婚的恐惧
人们常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虽然这不是绝对的,但也意味着结婚是恋爱的终结。
因为结婚后不仅要面对随之而来的各种柴米油盐的琐碎事物,还要负担很可能在不久就要产生的各种负担,比如孩子、房车和双方家庭。
若是自身没有充足的实力面对这些,就会造成婚后的各种问题,甚至离婚,而离婚的成本高昂,会对双方都伤筋动骨,所以,一些不想面对这些的女性索性直接选择单身,让一切都没有开始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