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友人的归来
前几天和一个在美国留学数年的朋友一起吃饭。席间除了他的博士身份让他显得相对腼腆以外,就是他对国内的“精神文明建设”表示的意见。
我们称他为Q先生好了。
Q先生是一名Phd在读书,修History,所以从他那里可以听到很多你不曾想过的历史故事,比如38线的来源等等。
Q先生来自于美国的一个小村庄,这类以大学为中心兴起的村庄在美国并不少见,用几个关键词描述的话,就是,安静、舒适、简单。人们的生活仿佛就是《唐顿庄园》里的约克郡一样,没有复杂的生活,尊重自己的信仰,安心完成自己的社会职责。Q先生这样说。
直到一批年轻的中国学生去了之后,这些孩子有绝大部分是中国的中产家庭,他们凭借自己出色的学术能力和还不错的家庭条件,获得了去美国修学的机会。这在当地给美国人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其中也不乏些许人进入了更高学府或进入杰出的公司就职。
村落里的轰鸣声
但还是有少数人,“而且这部分人有增长的趋势”,他们来到这里不是为了上学,更不是为了生活。他们来的第一件事就是购买了玛莎拉蒂、保时捷(可能这些品牌都入不了他们的眼),在安静的大学村内让双涡轮增压发动机的轰鸣响彻天空。
当然,课堂上也基本没有见过这些人。
对于这里的美国人来说,他们本分的工作,从没想过大富大贵,这些仿佛来自于好莱坞深处的东西刺激了他们的神经。他们在twitter上抗议来自“中国”的“rich chirdren”。
“其实,这还算好的,只是美国人不习惯而已。”
Q先生喝了口汤,我让他吃个包子休息一下,他说差不多吃饱了。
餐厅里的“禁止吸烟”
“最近村里的餐厅都挂上了'禁止吸烟'的中文标识”,他看了一眼在餐厅里吸烟的中年人。
美国人自从经济危机之后,吸烟的这种现象就逐渐消失了,更多的是美国人更注意健康,用蔬菜沙拉、日本菜代替之前的起司汉堡等食物,吸烟也不例外。
逐渐的,美国人对于吸烟产生了一种恐惧感(包装上的黑色的肺的确很恶心)。
“而在国内,吸烟好像是一种文化了”
这不假,虽然我不吸烟,但我也不曾反对过别人吸烟。不过,比我年龄小的人,好像吸烟的人数越来越多。从我的角度看,大多数年轻人把吸烟当成一种“态度”,用来表达自己的年轻和放荡不羁。
但,在美国,好像年轻人们没有学会什么是入乡随俗。
刚刚在地铁上,车门打开之后,跟着我下车的一个中年人熟练的点着了一根烟。我及时表示制止之后,他这样说“我到站了,马上就出去了,为什么不能抽”。
我出站之后回头,没有看到他跟着我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