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神童”在网上火了!
这名小主角名叫何美奇,识字两千,熟读三字经,用英语数数,知晓各国首都,最让人不得不服的是,她只有2岁。
视频中,大大小小的汉字贴满了整个墙壁,爸爸问她什么,小家伙都能准确无误的回答出来。
接受采访时,爸爸说小美奇从8个月大的时候就对汉字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而且美奇记忆力特别好,经常教一些东西,很快就会。现在每次写30到40个汉字,第一天会教她读个两三遍,第二天会随意指读,到第三天的话,这些字就都认识了。而且平常也没有刻意去教,就是把认字当玩具,每天学个十来分钟。
不少网友拿小美奇与自家宝宝进行比较,纷纷表示又是一位别人家的孩子:
黑黑笨懒妞:我家差两个月两岁,我总在到处吹牛能背五六首古诗,一小段三字经,认识200来个字,现在看看我还是要低调一点,祝所有的宝贝都能无拘无束快乐长大。
占卜师南希:别人的宝宝从来没有让我失望过
南遇故人:我拿起拖鞋,走像了正在看91网的弟弟。
Fang小呆:我默默看了一眼在看小猪佩奇的闺女。
从古代的曹冲、司马光,到近期的《最强大脑》里的天才少年,神童们层出不穷,但我们对于神童的定义,似乎仅停留于对知识的掌握。然而,提前拥有知识,就能先人一步,夺得成功之门的钥匙吗?
也有不少网友对此提出了相关质疑:
丁呀那么个丁:好好培养千万不要变成第二个方仲永。
苏昚熹:这样的孩子真的幸福吗?只不过父母拿来炫耀的而已。
果王yanyan:这才是典型的超前教育,还没上学,就把上学的事干了,上学去干嘛呢!
村口小站:没有什么意义,孩子太小 ,长大后对现在的记忆很可能都忘记了。顺其自然,小小孩子一身书生气,多吓人!
网友们的质疑不是没有道理的,但小美奇的爸爸说:“最开始是无意发现,后来有意引导,但现在是顺其自然。”
这种能够发现孩子的兴趣所在,对她进行适可而止的引导教育并没有过份之处。
过份的是大家对神童的过度追捧,忽略自己孩子的优势,并依葫芦画瓢,也想培养“神童”的妄想。
这让我想起另一位曾经被媒体报道过的神童魏永康。
他与视频中的这名神童宝宝非常相似:在母亲曾学梅的“墙壁”教育下,他两岁便已掌握1000多个汉字,从小就成为了当地的神童。更为突出的是,魏永康4岁学完初中课程,8岁进入县属重点中学,13岁以高分考入湘潭大学物理系,17岁又考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硕博连读。
然而2003年,一则关于他的新闻爆了出来:由于完全无法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他被中科院劝退。之后魏永康与母亲关系闹僵,离家出走。后来又经历了几次求学失败,最终沦为“一介凡人”结婚生子,唯有母亲在百病缠身的暮年里反思与悔恨。
我们无法断定,魏永康事件与这名两岁神童宝宝的未来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但是太多小时候是天才,长大成“庸才”的案例至少可以说明一点,仅仅靠知识并不能给孩子一个光明的未来!
而如今根植于当下家庭教育中一个普遍的现象便是:拥有知识,才是最紧迫的追求;知识本身,也成了攀比炫耀的资本。
1、超前教育得不偿失!
一些父母迫不急待的教孩子认字,背唐诗、做加减法,认为提前学习会为孩子提供一个高起点,以便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永远的快一步,其实这是在焦虑与盲目中拔苗助长。
现在小学教育提倡统一零基础入学,除了其它因素的考量,其中很重要的原因便是:学过的孩子发现老师讲的自己都会,很容易自鸣得意,甚至上课不听讲;等到二年级才突然发现老师讲的许多他都不会,又容易厌学。
所以,很多被超前教育的孩子,表面上比同龄人聪明,快人一步,实际上这只是暂时的。反而父母费尽心力想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却更容易在好习惯、自尊心、好品格等等方面得不偿失。
那么在现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我们就什么也不做,让孩子快乐的玩耍吗?
不,我并不否认环境的作用与教育的价值,更不是倡导对孩子放任自流,让他们为所欲为。真正的教育是遵循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去唤醒,而不是强行的灌输。每个孩子的内心都有一个宝藏,这里面有智慧、有灵性、也有真善美。如何发掘并打开它,需要我们掌握几点原则、方法与注意事项:
2、请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
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曾做过一个著名的双生子爬楼梯实验:
1929年,格塞尔对一对双生子(名字以T和C来代替)进行实验研究。
在双生子出生第48周时,对T进行爬楼梯、搭积木、运用词汇和肌肉协调等训练,而对C则不予相应训练。训练持续了6周,期间T比C更早地显示出某些技能。到了第53周当C达到能够学习爬楼梯的成熟水平时,对他开始集中训练,结果发现只要少量的训练,C就达到了T的熟练水平。
进一步的观察发现,在55周时,T和C的能力没有差别。
格塞尔的研究告诉我们,儿童的学习取决于生理的成熟。在儿童的生理成熟之前进行早期训练对最终的结果并没显著作用。
我们都听过这样的俗语:三翻六坐,七滚八爬,还有各种心理上的秩序、认知关键期等等,这说明人每一阶段的成长都是有规律的,但同时有的孩子不会爬直接就走,有的孩子才两岁就喜欢看书,有的孩子无论怎么引导都对识字毫无兴趣。
每个孩子都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他们不是靠墙上的挂钟成长,而是内在波动的生物钟。如果家长要强行去做违反规律的事,只能适得其反。
法国十八世纪的教育家卢梭曾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所以,在儿童成熟之前,成人要做的事情是等待儿童具备学习的水平和条件。
3、保护孩子的好奇心是重点
我见过很多爱问为什么的孩子,却很少遇到正确带领他们寻找答案的父母。
当我们总是在回答:不知道!我现在正在忙呢!烦死了!用这种话语来敷衍和搪塞孩子时,在他们的小脑瓜里便少了一份对世界的好奇与求知欲。
一个没有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孩子,在教他知识的时候,又如何能听得进去呢?
所以在孩子学龄前,我们要带着孩子自由的探索、接触大自然、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与体验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要带着他们在实践中、在书里寻找问题的答案。
当知识能解决他的疑问时,他没有理由不对学习感兴趣。我想,保住孩子的好奇心,就是保住了他们学习的动力。
4、抓住阅读敏感期激发兴趣
很多教育专家认为6岁前是孩子学习阅读最好的时期,但是孩子的阅读兴趣并不是天生的,需要家长的引导和培养。
所以,在这个期间,首要的任务不是教会孩子认识多少汉字,更不是教会孩子阅读的技能,而是让孩子产生对阅读的兴趣,享受阅读带给他们的快乐。
一个家庭里有爱看书的家人,孩子也会耳濡目染;从小给孩子阅读绘本,他对图片的美感以及文字肯定不会陌生。
但千万别将引导变为强迫,也别将阅读变成任务。我们要做的是用各种方法让他们享受阅读,让知识成为快乐的副产品。
值得注意的是:
在学龄前就认识大量汉字的孩子,在听到认识的词语时,很难在脑海里转变成画面,而是会链接到文字符号;而在家长读绘本时,孩子留意的是读到的那几个字,而不是通过看图画,听故事,去想象具体场景,所以提前识字,会限制甚至扼杀孩子的想象与创造力。
爱因斯担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它推动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
在这样一个知识大爆炸的年代,具有创造性才能的人才是未来的刚需。所以我们一定不要以任何功利的名义将成人的知识提前侵入孩子的脑海。
5、把认字、数数等知识融入生活
很多孩子认识大量的字,会背唐诗,会说英文,主要是鹦鹉学舌式的模仿。这样形成的记忆,只是一种机械的背诵,而不属于自己理解后的经验。
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理论告诉我们:人的知识既不来自外部环境,也不来自大脑的固有程序,而是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
这句话也说明了很多人的问题:“为什么我听过这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因为当知识没有通过运用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时,除了应付考试,它是没有任何用处的。
所以,我们不是不能教孩子知识,而是要注意将知识润物细无声的融入到生活中去,让知识能为孩子所用。
比如我们要让孩子理解数字,平常上楼梯就带着孩子一起数台阶,吃糖果时告诉宝宝你只能吃两颗,或者玩各种各样的数字游戏,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明白数字是怎么回事。
认字也是,如果孩子对路边上某个明晃晃的字非常感兴趣,这时教他肯定记得特别牢;还有在读绘本的时候进行指读,汉字的形象也会神不知鬼不觉的进入到孩子的脑海,并形成一定的理解。
孩子认知的发展有它自己的必经之路。我们既不能把他们的起点压低,肆意放任他们,也不能把他们的起点抬高,任意的催促他们。爸爸妈妈们只有充分认识到自己孩子独特的认知发展规律,并进行合适的引导,才能教育出真正意义上的“神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