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往常一样,7点半,身体在生物钟的敲打下醒了,洗漱完毕,沏一壶茶,茶色在玻璃茶壶中氤氲转浓,打开订阅号,一篇篇文章读下来,思想随着作者的文思起起伏伏,阅读是美妙的,尤其是在人心平气和的时候。
《为什么你的朋友圈想要屏蔽父母》,看了这个题目,首先想了下自己,我就是那个在朋友圈从不点赞,也从不发言的那个人,沉默的好似植物人一般。订阅号天天翻,朋友圈很少看,以至于可爱的婆婆把亲戚发的内容专门转发给我,可能以为我看不到。
特别能理解米粒在小有成就后的开心,期待和父母亲人一起分享喜悦的心情。好象多数中国的家长都存在这样纠结的心理,“人怕出名猪怕壮”、“树大招风”、“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些劝诫的话都是中国人发明的,所以在初看美剧时,孩子眼睛闪亮的向父母请功,父母一个大大拥抱并发自肺腑的“你真棒”,看得人嫉妒羡慕恨。
中国的家长不擅长表达情感是众所周知的,传统文化教会我们要具备深藏不露的美。哪怕心里美的要飞起来了,表面上还是要显得深沉低调一些,唯恐别人说道张扬骄傲什么的,“捧的越高摔的越扁”这样的话往往在这个时候起到关键性作用。
记得小时候考了第一名,满心期待家长会后父亲的回馈,心紧张的皱巴成一团了,只等来一句“别骄傲啊,下次好好努力”,无一例外的是,第一名之后的下次考试都是第十名,这是命运在和我开玩笑吗,所以“心浮气躁”就是学生时代经常得到的评价,成年后的我常常反思自己,真的浮躁到这种一扬就跌的程度吗,想了又想,其实只是因为沮丧,那时年轻见识少,心思过于细腻敏感,没明白别人说什么并不重要,哪怕是父母。
前些时候,定居在某国的小叔子在家群里秀自己的英语作文,据说是英语班老师要求的命题作文,写母亲的经历,我在群里默默观察小叔子和婆婆的反应,一个年近五十的老儿子居然象五岁小孩子一样,认真地念一遍又译一遍,用了许多高大上的溢美之词,而婆婆只是说还有什么光辉履历没写全,旁观者清,我知道小叔子只是想得到妈妈的肯定,联想起二十多年来婆婆对丈夫的不断否定,让我不忍心再看下去,关了群聊天,去海边走走,顺便看看石堤上阔步行走的海鸥。
为了不延续老一辈人的教子方法,从刚成为妈妈那一刻起,我就学着怎么做一个合格的妈妈,真的不是会生孩子就会当妈,我妈常说的一句话“吃饱穿暖还不知足,你还想咋的”,多亏自己多读了些书,渐渐体会到人是精神动物,除吃饱穿暖以外还有更高层次的精神欲求,渴望理解、渴望认同、渴望交流,看似简单,想得到满足却非常之难。
看了许多教子的文章,讲述如何在孩子取得阶段性成就时给予奖励,有口头表扬、物质满足、假期旅游等,我们家的做法是最普通的一种,直接去吃一顿自助餐,吃的时候致辞“前段时间的努力又有了回报,真是太好了,爸妈都很高兴,干杯...”,搞笑的是,一次得知成绩后,女儿一拍桌子“又可以大吃一顿了”,吓同桌一跳,同桌侧目:吃个饭有啥好高兴的,至于嘛。
亲情是需要培育的,疏离和误解是在漫长的琐碎生活中慢慢积累起来的,当父母为孩子的小小成就举杯欢庆的时候,孩子内心的满足是无可替代的,父母的关爱和认同是孩子再次鼓起勇气,扬帆远航的永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