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造作的文字,没有浮夸的语言,整本书都在围绕着阿米尔与他父亲仆人的儿子阿桑的亲密友谊来展开。作者娓娓道来,清笔淡描,细腻勾勒出家庭与友谊、背叛与救赎。
从我翻开这本书的第一页起,我就再也停不下来,尽管中间数次哽咽,甚至双眼模糊无法看清文字的情况下,我扔擦干泪水,带着对哈桑深深的眷恋虔诚地追随着阿米尔。
一、主题
可能由于我多愁善感的性格,在整个的阅读过程中,我的心情是沉重的且悲伤的。数次落泪,却在每次落泪后更加热爱我的祖国,热爱现在自己所拥有的生活,跟书中人的经历比起来,我经历的困难和不如意都可以说是在无病呻吟。
关于主题,整本书看起来是以围绕风筝作勇敢的追逐,其实不然,也许用救赎两个字更为贴切,对,就是对自我的救赎。
二、救赎
1、童年
故事的主人公阿米尔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里,但母亲在他出生时难产而死。父亲对他一直以来的冷漠曾使得这个瘦弱的小男孩一度以为自己是弑母凶手。虽然不幸,但生活却给了他幸运地一面,那就是他仆人的儿子哈桑。哈桑只比他小一岁,却异常的勇敢,正直、诚实、善良,而且无私的爱着他。
说不清哈桑是由于受到父亲阿里虔诚的信仰而受到影响,还是出于对他的主人(阿米尔的父亲)的感恩之情,总之,哈桑无私的爱着阿米尔,甚至爱的有点过分。但阿米尔,除了读书写字,样样不如哈桑。甚至连父亲,也一向偏爱出身不如自己的哈桑。
阿米尔极度郁闷,却也无可奈何,一个小孩是无法左右父亲的想法的。于是,他有了一个自卑的童年。
他是懦弱的,在他的对头欺负哈桑的时候也只是躲在角落里看,最后良心过不去,又不敢挺身而出时他选择了逃避,以一种懦弱的形式来结束这一切。从此他的内心深处犯了罪,等待救赎。最令我反感的是为了逼走哈桑,他居然诬陷哈桑,哈桑是从不说假话的,那次他居然承认了,他知道阿米尔的心思,他一直都知道。
2、战争
哈桑被赶走五年后,俄罗斯进攻阿富汗,硝烟四起,阿米尔跟他父亲逃到美国,他在美国读书,他坚持了写作的习惯,并成为了作家。
在二手市场卖商品期间他结识了未来的妻子索拉雅,对他们相遇以及交流的描写比较有趣,这是对他第一次有些有肉的描写,他第一次勇敢地追求,同时也是他赎罪的开始,索拉雅年轻的时候,跟一个无良少年私奔过,在保守的阿富汗是非常忌讳的事情,而当索拉雅告诉他真相之后,他为了爱情还是选择了结婚,这是他的第一次突破。后来他冒着生命危险去阿富汗寻找哈桑的遗孤,这是他的第二次救赎。这次救赎也让他彻彻底底的解放了,他走上了好人之路。
三、书中角色分享
1、拉辛汗
拉辛汗是阿米尔父亲的朋友,在书中他充当了救赎者的角色。他救赎过阿米尔的父亲,替他给了阿米尔无私的爱,救赎过阿米尔,鼓励他写作,减少他的罪恶之心,让他走上一条好人之路,救赎过哈桑,他把哈桑从贫民区又带到了不愁吃穿的地方。他也并不是一个完美的人,年轻的时候,他和一个哈扎特女孩相恋,最后却眼睁睁的看着她们被送走,他也是无奈的,因为他对抗不了整个世界,他也是需要救赎的,所以他帮助别人同时也是救赎他自己。
2、阿米尔的父亲
阿米尔的父亲是我比较喜欢的一个人物,为人勇敢,正直,热情,乐于帮助那些穷人,他出钱修建福利院,在过关卡的时候挺身而出,制止俄罗斯士兵侮辱妇女,借钱帮助那些困境中的人,以及他还有一个习惯就是,每次上街他都会带上一些硬币,分给那些乞丐。他都在做善行,看上去就像是圣人,可是他同时又是一个悲剧,他一辈子都是有心结的,就是这么高尚的人,却跟仆人的妻子有了私生子,也就是阿米尔仆人哈桑,为了保住名誉,他一直不敢认自己的亲生儿子。他是一个犯过错的人,所以他一直都在赎罪。他同时又是一个爱要面子的一个人,在美国的时候他明明身体欠佳,还不领取任何养老金,靠自己卖二手货来挣钱,为了面子,他牺牲自己的身体,他一直教导阿米尔要勇敢,不要撒谎,而自己却撒了一个弥天大谎。他对阿米尔的爱是远远不够的,甚至带着些怨恨,因为他不能表露出对哈桑的爱,所以他把怨恨都积压在了阿米尔的身上,这种状态下,是不利于孩子的成长的,使得阿米尔为了讨他父亲的欢心不择手段,甚至为了一个蓝风筝,一场讨父亲欢心的比赛,就可以牺牲哈桑。这是小说悲剧的开始。
3、阿里和哈桑
哈桑和阿里是故事的牺牲品,他们用自己的真心甚至生命效忠于自己的老爷,最后统统被他们背叛,而他们并没有怨恨,最终用自己的生命来报答自己的主子。我原本是不能理解的,后来仔细回想每一个细节我终于明白了,哈桑是一个哈扎特人,也就是蒙古人的后裔,当年成吉思汗曾征战至阿富汗,阿战败后,成吉思汗派一千人驻守,哈扎特在阿富汗也就是千人的意思,后来阿富汗推翻哈扎特政权,哈扎特人开始沦为欺压的对象,他们能沦为仆人已经算幸运的了,一切就好像是作者安排好的一样,哈桑又是一个虔诚的信徒,他都会准时去清真寺祈祷。他对阿米尔做的一切就好像是救赎自己的心灵一样,因为他是哈扎特人,他要为历史买账,就跟他的父亲一样,做着善行。
4、哈桑的母亲
接着救赎自己的人是哈桑的母亲,在生下哈桑后,她就逃跑了,留下缺少母爱的孩子,可能她也是无奈的,在阿米尔家里她怎么能待下去呢?所以她提前结束这尴尬,索性离家出走了,她最对不起的是自己的儿子,他没做错什么,却要缺失母亲,后来她回来是为了救赎自己,她们一家四口团聚是他最快乐的日子,她离世的时候都是那么的安详。他到死也没告诉哈桑阿米尔就是他的兄弟,这一点她和阿米尔的父亲达成共识,文中多次提到,有时候知道真相远远不如不知道的好。
四、感触
小说又是充满讽刺意味的,对于仆人哈桑来说,在主人面前是那么的勇敢,敢于牺牲,却几乎没有考虑自己的利益,或许他觉得自己不配,自己就是一个下人,只是自己从没有思考过,直到有一天阿塞夫说出这一切的时候,他才开始思考,他时刻不认为自己跟阿米尔是一个阶层的,他把少爷挂在嘴边,就为了少爷的荣誉牺牲自己,我觉得那不是友谊,而是对自己的看不起。对于身份卑微的理解,他父亲理解的更透彻一点。他父亲表现的特别明显,送阿米尔礼物时,只是私底下偷偷的送,并说那样的礼物配不上少爷,而这一切不平等的关系是什么造成的呢?那就是阿富汗的那个充满着种族歧视的社会,虽然人间自有真情在,也不能改变他们的命运,就像阿里和阿米尔的父亲一样,虽然一起从小玩到大,可到头来还是主仆之情。这是社会强加给他们的,他们不能反抗,只能顺从,总师阿米尔的父亲是那样的勇敢,但对抗整个社会,他还是柔弱无力的,在阿米尔小的时候阿富汗还算和平,阿米尔家境富裕,可是无奈战火四起先是,俄罗斯侵占了他们的家园 ,在战争中是没有羞耻的,一位俄罗斯士兵曾这样说。他们打烂了阿富汗人民的家园, 满目苍夷,后来俄罗斯跑了,出现了塔利班政权,阿富汗变得更糟糕了,他们开始屠杀哈扎特人,用暴力来教人们所谓的文明。哈桑最恨的一个人,阿塞夫,这样一个变态,虽然外表光鲜华丽、生活殷实,但灵魂深处却缺少了很多东西,同其他塔利班一样,他已经无药可救了。这是最大的讽刺。
温暖是这个小说中最吸引我的地方,一幕幕的画面从我脑海中闪过,小时候哈桑和阿米尔,在山上的石榴下玩耍,在树上刻字,阿米尔念书给哈桑听,念他最喜欢的故事,他们在一块放风筝,一块追别人落下的风筝,夕阳洒在他们的脸上,多么的温暖,他们一块去逛街,一块去游玩,他们吃着同样的奶长大,留着相同的血。当哈桑对阿米尔说,为你千千万万遍时,我眼睛湿润了。同样的话是法力德也说过,他跟阿米尔素不相识,只是替人办事,收人钱财,但与阿米尔的不断交往中,他被阿米尔的执着精神感动了,他宁可牺牲自己的生命也要帮助他找到自己的侄子索拉博,这种友情融化了我的心。而阿米尔寻找索拉博的过程也是那样的感人,在阿塞夫面前他找回了自己,虽然受了重伤,但是他的心灵得到了救赎,他决定就算豁出子及的生命也要让索拉博过上好日子,又一次索拉博一个人去了清真寺,他带着伤去找,最后在灯光下看到了他,那样的艰难,却又那样的温暖。读到这里我喉咙有些哽咽,虽然我们民族不同文化不同,但人间的真情是相通的,这样的温暖我们都需要。我们理解并需要这些感动。
读了整本书,我感觉自己非常幸运,能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有父母来关爱,有朋友来关心,有书来读,有自由,以及爱与被爱的权利。我拥有一切这样的温暖,并能带给我期望的人。我有自己的蓝天,也有自己的风筝,我也想做一个追风筝的人。
----------谨用此文献于同情的阿富汗难民以及所有给予世界温暖的人。
本文中大部分观点摘自豆瓣书评,看完书后我就想写一本关于这本书的感受,无奈自己文笔有限,写不出本文作者的那种神来之笔。部分有改动,错别字也纠正过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