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们会有各种各样的身份:朋友,家人,学生,工作者等等,每一个身份都对我们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例如作为家人我们应该孝敬父母,作为朋友我们应该付出真心,作为学生我们应该认真学习,作为工作者我们应该兢兢业业的工作。但无论我们有多少个身份,我们首先是人这样一个物种,因此,我们应该先去做人应该做的事情,再赋予不同的角色。
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是倾向于以这个角色来对人进行评述,总是会以这个角色应该做的事来要求这个人,而不去考虑现实情况。
五月一号三姨家的大姐结婚,于是大姨要求我早些回去,直接说让我28号回去,但是我真的回不去,大姨又说让我28号做晚车回去,29号五点多回家,我进行了反驳。大姨接着说,你现在是一个学生,时间充足,回来帮着忙活忙活。我是一个学生不假,但是学生就应该很闲吗?似乎他们习惯了用这样的观点来定义学生:除了学习什么事情都不用干了。学生的本职确实是学习,但是不代表除了学习不可以做别的。
现在很多人似乎对学生存在着这样一种误解:认为学生就应该有很多空闲时间,尤其是大学生,此外还认为只要是大学生,之前的高考题就应该都会。经常会遇到某一个大学生回到家,有人找他讲题,要是以讲不了为理由拒绝了,就会收到“你不是大学生吗,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呀”这样的答复。大学生这个身份并不是什么都会的代名词,高考于高中的学生是一种挑战,对于参加过高考的学生来说依旧是一种不同寻常的测验。
说起学生这个身份,前几天有一个老师问我,你是哪的学生啊,我说是XXX学校,现在是研二,下面马上就听到“呀,XXX的研究生做这个工作呀”。现在这样的场景似乎不是少数,学校已经成为了一个学生以后就业的重要屏障。
以前学校少的时候,学历是很重要的,在学校逐渐增多的今天,学历似乎不是那么重要,学校更加成为一个学生的标志。很多时候我们会听到,某某学校的研究生还不如另一个学校的本科生呢。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误解。这样的误解对于学校的学生来说似乎是一种意识层面的绑架。
就像北大的学生卖猪肉,清华的学生做保安,似乎不被人理解,因为在平常人的意识中,这样的学校教出来的学生就应该享受最好的资源,应该坐在宽敞明亮的办公室里,喝着咖啡,拿着不菲的工资。这不得不说是每一个大学毕业的学生都期待的状态,但是也不一定只有好学校的学生才能够享受到这种待遇。
学校只是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反应,个体间的差异会导致教育结果的不同,也就会出现各种不同的选择,每一个选择都会面临不同的意见。意见汇总在一起就是对这个身份的一种意识层面的约束。
就像老师不是所有的知识都会,医生不是所有的病都能治一样。每一个身份都有自己的使命,但是也都有超出使命范围的挑战,这样的挑战是促使每一个个体前进的动力。所以,不要用身份对人进行约束,也不要用自己潜意识中的想法来定义一个身份该做的事情。无论什么身份,做好人该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