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部门入职了几位新同事。他们入职第一天的时候,其中一位同事小时还拉着行李箱,到办公室时,说是怕第一天迟到,连忙就赶回公司了,佩服这种敬业精神。另外一位同事小高, 曾是北方某趟列车上的乘务员,不满足于父母包办的工作,毅然决然辞掉了在我看来高薪稳定的工作,来北京自己独自闯荡。
我们仨为了在下班的时候一起回家,等到一起下班,在等待其他同事忙完的间隙,我们在办公室闲聊起来。他们对于北京的各种好奇,对于北京生活的各种期待,对于热干面的各种怀念,对于北京房租的种种不满、对北京的这种快节奏的生活不适应……我坐在一旁,仿佛想起了七八月前刚到北京的自己,自己当初也是这样,如今早已云淡风轻。
小时是东北人,也戴着一副眼镜,看上去有一种还在学生时期稚气未脱的样子,毕业后在某托管所工作,虽说托管所类似于公安局之类算是国家机关单位,工作稳定,薪资待遇对于毕业一两年的大学生来说也还是可以,可是他自己却辞职来到北京找工作,我想大概也是自己不满足于稳定吧,趁年轻多尝试,多挑战,即使输了还可以再来。
下楼后,走在车流拥挤的路上,人来人往,我知道他眼中充满了好奇,可能对于像他们这种刚来北京的人来说,这里是陌生的,待去一一解答。看着他背这书包,拉着行李箱很不方便的走着,仿佛那就是当初的自己。
去年十月,自己也是背着电脑包、拿着行李到北京,好奇的看着车上来来往往,胡乱的寻找着到达目的地的车次和站牌。也是一样,充满着好奇与陌生。
我们到了分叉的路口,“办交通卡了么”,“车站就在那前面斜对角的对面”,我们一行寒暄了几句,便和小时分手。
我在担心,他拿这么多行李,又是在下班高峰,挤公交很肯定辛苦,我没有告诉他,怎么怎么快速的挤上公交,怎么在拥挤的车厢中占得属于自己的一寸之地。有些方法和经验,别人告诉你的总就是别人的,还是只能自己去体会,才能总结问题,才能克服困难吧。
小高和我住的地方是同一个方向,我带着她绕过正常的路线的,走了一段很近的捷径们快速到了地铁站,就像当初其他朋友带我一样,我带着他。小高也是刚来北京没几天,她告诉我之前来北京玩过,对北京也算是不怎么熟悉。她一路上巴拉巴拉说着自己之前的工作种种趣事,说着朋友如何如何成功拿着月薪几万的工资等等,像是在分享又像是在感叹。
她坐地铁的次数不是很多,第一次乘坐13号线,上车的时候,人群一拥而上,后面的人挤着她的瘦弱的身躯差点被撞倒,在车门关闭的前几秒,万幸,我把她“拽”上了车。她惊魂未定的靠在车门上,与其说靠还不如说是贴在门上,被车厢里的人紧紧地挤在角落靠在门上。她仿佛是被这种状况吓到了,我陪她聊着天,好久才镇定下来。
车到站了,她又被一群蜂拥的人群挤出车外,我在旁边拉了她一把,她穿着高跟鞋,险些摔倒。拥挤的人群,嘈杂的声音,夏天闷热的车厢以及车站里列车员喇叭里听不清楚的报站声,种种不和谐元素糅杂在一起,让本就烦躁的我们又是添加了一份不自在。还好,经过七八个月,我已经习惯了这种不自在。
车关门了,小高在用力地扶着车门,害怕自己瘦小的身躯再一次被人撞到摔倒。“好奇怪哦,这车里怎么这么多人,我来的时候还有位置坐呀”。我看着她问这个天的问题,我笑了笑。
我给解释13号线所在的特殊地理位置,什么连接宇宙中心、什么互联网企业遍地开花、什么13号线的运转直接跟中国互联网的发展紧密关联等,虽然有些夸张。我耐心的传授她怎么错开高峰期,怎么密不透风的车厢里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怎么在晃动的车厢里保持自己身体稳如泰山不受影响。
她似懂略懂点着头。依旧静静地扶着车厢内壁。看到她那样,真的像极了当初刚到北京的那个自己。我知道,就算我告诉她这些又能怎么样,太多的时候多时候,我们总是一个人,没人给你传授这些窍门方法和经验。有些跤还是要摔的,有些苦和累还是要受,没有人会永远在你身边陪你帮你告诉你他们的人生经验。
在学校老师教育我们各种见闻各种知识,叫家里父母教育我们种种为人处世的道理和原则,在生活上,朋友们会分享那些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历。但终究有一天,我们只会一个人在路上,会遇到很多很多问题,会遭遇各种各样的挑战。不再有人像老师、父母、朋友那样苦口婆心的告诉你方法和策略,很长的路都是我们独自去走的。人生的道路都是一步一步不断摸索走出来的,而不知别人告诉你的,他们没这个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