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这段时间因为自我的成长和觉醒,触发了我自己想分享育儿收获的这么一个举动。想把对自己有益处的书和育儿理念分享给大家。写着写着,就定下了“当一个觉醒的妈妈”这样的一个主题,这将会是一个系列,我就沿着这个主题写下去。
我是一个七个半月孩子的妈妈,推荐就我而言很受用的几本育儿书,今天推荐第一本——李雪的《当我遇见一个人》。母婴关系决定孩子的一切关系,不论你是否结婚,也不论你是否已经有孩子,这一本都可以作为当觉醒妈妈的第一本读物,让自己有个意识,认识到母婴关系对于孩子是有多么的重要。
任何事物,如果你觉得它美,那么它一定暗合了某种美的规律。家庭教育也是一样,一个孩子从呱呱附地到健康幸福地长大成人,他在成长过程中受到的呵护一定暗合了自然发展的规律。母婴关系决定人生的起点。孩子通过内化与父母的情感关系来学习成长,童年的关系模式与长大后的事业、婚恋、养育等,有着丝丝入扣的对应。自己童年灰暗的父母,会把心理创伤传递给孩子,无论意识上多希望孩子不再受苦,但潜意识总在制造相同的陷阱。
爱孩子,便“如他所是”,而非“如我所愿”;
爱孩子,也是爱自己内在“受伤的小孩”。
教育的本质,
其实是父母的自我修行。
—— 摘自李雪的《当我遇见一个人》
跟这本书的结缘是在德芬老师的微博里,看到张德芬老师的推荐,被里面简短的一些话吸引了,那时候我还在怀孕。我迫不及待地买来阅读,从标题到书里的每个字都散发出力量。德芬老师在推荐序里也说,“她的文字有种撼动人心的力量,并且具有疗愈的效果,因为每个字都是她自己的见证,字字血泪,所言不虚。”李雪拿自己开刀,她有着不顺遂的童年 ,但因为拥有敏感纤细的内心和聪明睿智的头脑,把苦难教训精炼成智慧。
下面这个思维导图是《当我遇见一个人》的目录结构。
01 觉察:遇见内在的婴儿
如果顺从天性的亲密育儿反而会使妈妈感到无所适从,那么她的心里一定有一个糟糕的内在婴儿。母婴关系的影响会伴随我们一生,认识它,我们便有自由去改写自己和孩子的命运。
亲密是母婴关系最自然的状态。婴儿出生后,处在和母亲一体的感觉中。没有回应,孩子的世界将是漆黑一片,而亲密也可以疗愈一切。
当父母看孩子时,看到的是一个需要被训练纠正的问题,那么孩子一生的悲剧已经注定。父母自己内心安静,孩子自然会在安全的能量 场中睡着。
不存在婴儿,只存在母婴。无论从生理上还是心理上,婴儿都无法单独存活,婴儿的状态无时无刻不在精准地反映母婴关系的质量。
真正的陪伴是身心临在。跟随婴儿,跟随当下,不去控制和改变,这是妈妈能给婴儿的最好的礼物,也是对妈妈自己巨大的滋养。
婴儿是父母内心世界的一面镜子。婴儿是极其敏感的存在,他像镜子一样反映父母的内心世界。
延迟满足能力,始于婴儿期的及时满足。延迟满足能力的形成,来自于父母从小经常及时回应和满足孩子。越是被及时回应和满足的孩子,长大后越具有延迟满足的能力。因为信任,所以能安心等待。
02 态度:放下评判,全然看见。
不打扰,是一种尊重孩子内在成长节律的大智慧。父母不用惯性思维框住孩子,孩子才能通过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世界,去体验属于他的无限可能。
若父母用自己全部认知去教育孩子,最好的情况孩子也不会超过父母;若父母对孩子的灵魂心怀敬畏,只是给予关注、陪伴,而不打扰,孩子自然会成为大众眼中的奇迹。你过去走过的弯路,可能正是孩子未来开拓的蓝海。孩子的出生,是来引领我们回归心灵的生活。培养一个天才很容易,父母只要不用自己僵化的、自以为是的头脑试图教导孩子即可。
不干扰孩子内在的成长节律。孩子自我发展、自我教育的过程有着神圣的内在规律,不需要任何早教机构去教。
限制是伪造的爱,父母可以不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但要避免用自以为是的“正确道理”去限制孩子,若真心为孩子好,爱比教育重要一万倍。
真正的好习惯其实无法靠训练养成。若有充足的爱流动,孩子的好习惯会自然呈现,无须训练。而顽固坏习惯背后,是爱匮乏的痛苦呐喊。
不期望改变。无论父母的话说得多漂亮,貌似多尊重孩子,但只要起心动念想要改变孩子,孩子感受到的就不是爱,而是能量被阻塞。
父母的负面投射,创造了孩子的负面现实。投射是有能量 的,如果父母坚持不懈地把负面 的担心和评判投射给孩子,就等于在给孩子创造一个负面的现实,再好的孩子,也会被父母长期的负面催眠搞砸。
孩子与社会的关系,就是与父母关系的投影。现实社会是温暖还是残酷不取决于社会本身,而父母如何对待自己的孩子,亲子关系的真相创造了世界的 真相。
03 童年的沟通模式决定未来的关系模式
父母和孩子建立怎样的沟通模式,孩子在未来就会重复怎样的关系模式。
无所隐藏,正是精神分析所做的事,然而让真相呈现的,并不是分析,而是爱的照见。请用最大的善意呵护孩子无所隐藏的状态,莫要让评判裹住他的本心,莫要让他因受伤关闭心门。关上的一刹那,我们就真的错过了。
不同回应,带来不一样的人生。给孩子生命最好的滋养,是确认孩子的感受。书中列举了以下几个类型:共振互动型、以母亲为中心型、无关反应型和情感逆转型,其中最理想的状态是共振互动型,婴儿自主的微笑,激荡起母亲的喜悦,母亲也发自内心地对婴儿微笑;婴儿夜半啼哭,母亲哪怕在另一个房间也会同时醒来,冲过去抚慰婴儿。母亲以婴儿的感受为中心,与婴儿共振,给予积极的回应与关注。
不评判,只确认感受。如果父母是在“无关反应”和“情感逆转”的环境中长大的,那么很难与孩子产生自然丰沛的情感呼应,但至少可以有意识地觉察自己的反应模式。拒绝不等于伤害,让孩子受伤的是附带的评判,没有评判的拒绝,爱依然可以流动。
幸福的关键不在于陪伴时间的多寡,而在于陪伴质量高低,当我们完全不想改变对方时,才可能真正陪伴对方。通过觉知培养陪伴的品质,父母要通过自我觉醒与成长提高陪伴的品质,更好的活在当下,更好的临在。
04 会痛的不是爱
轮回有巨大的推动力,自己童年灰暗的父母,会把心理创伤传递给孩子,无论我们在意识上多希望孩子不再受苦,潜意识却总在制造相同的陷阱。
有的父母秉承“爱与自由”(孙瑞雪老师有本书就是《爱与自由》,孙瑞雪教育机构提倡的也是这样的育儿理念)的理念,却经常遭到周围人的攻击,这是因为人类潜意识。没有觉知的人看不得享受爱与自由的孩子,那样会触发他们旧有的创伤。做好父母,需要强大的自我认识、自我成长的意愿,然后像母狮子一样充满力量,捍卫自己的孩子。
没有界限,只因缺乏爱的能力。没有界限,不是因为无私;没有界限,哪怕是付出,也是自私的行为。一个身体只能承受一个灵魂,如果父母的控制密不透风,孩子实际上已经精神死亡。孩子不必为父母的错买单,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是自己的选择,孩子无须为父母的选择承担后果。
可以不原谅父母,我们不是一定要和父母修复关系才能自我成长。父母也许一辈子也不会真有能力真正看见孩子,但我们依然可以成长,并且拥有爱和不爱父母的自由。
控制是对孩子的情感勒索。父母的控制欲伸向哪里,孩子一生都将在那里体验到扭曲的痛苦。
05 外在:你配得起更好
破除潜意识中的限制性信念,未来的发展才不会受制约。
真正的富养,是内心丰盛流动。若父母没有觉知,把匮乏感和愧疚感传递给孩子,那么孩子未来跟金钱的关系也将沉重而艰难。
认为自己值得,财富就会追随你。父母若对金钱没有匮乏感,在能力范围内全然满足孩子,孩子未来和金钱的关系自然轻松丰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