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之际,村里头特别热闹,村委组织了一次饶有兴致的猜灯谜活动,吸引了村民们的广泛参与。这些灯谜不仅有农耕谚语,还有地方习俗、诗词典故,虽然村民们的文化程度不高,但通过大家的热烈讨论和组织者的讲解,让大家不仅了解了相应的农业知识,更接受了一次传统文化的洗礼。
在今天,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以各种方式铺陈开来。无论是在春节无数人不远千里回归故乡,祭拜祖先,守护习俗,还是在电视荧屏上日益火爆的的传统文化节目,让大家“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抑或是在当下逐渐兴起的读经班、陶艺课,使人们在重温经典感受传统技艺过程中体悟到传统文化的力量……这一切,都是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发展的表现。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传统文化远未真正融入到人们的现实生活中,成为人们日常行为的依循。不少人学习传统文化,仅仅是为了装点门面,仅仅是为了从众需要,仅仅是为了牟利,仅仅是为了让孩子能在应试考试中获得更高的分数,而不是塑造气质、提升修养,甚至有些人看不起传统文化,以洋为美、以洋为尊,贬低、漠视传统文化。这些也都表明,传统文化的传承亟需植根于现实生活去。
传统文化的传承要从小处着手。当我们了解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之后,在我们遇到需要帮助的老人和小孩时,就不会麻木不理,而会伸出援助之手;当我们认识到“君子义以为质”之后,在我们的生活工作中,就不会轻易放弃“诚信义利”的底线;当我们感悟了“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真谛后,在我们处理事情时,就会更加严于律己,更加怀有感恩之心……优秀传统文化不是摆设,而是不断提升人们个人修养的最好营养,而传统文化要想深入人心,就需要我们在传承传统文化时从人们的日常生活小处着手,使传统文化不断地渗透到人们的衣食住行中去,使人们能够在生活的小处中就能认识到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并自觉认同和践行。
传统文化的传承要“持之以恒”。正如一些学者们所说,“几千年的文化不可能一下子就能入脑入心,其传承和融合是循序渐进润物细无声的。”传统文化的传承不是一蹴而就的,也并非一朝一夕之间就能够完成的,而是需要我们有足够的耐心和恒心,在广阔的传统文化海洋里,一点一滴地汲取其精华。“万丈高楼平地起”、“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那些一门心思只想求快或者只因一时脑热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做法,最终都会因“欲速而不达”而不能达到想要的成效。因此,一场活动是不够的,一种形式也是单一的,我们要集合更多的力量,创新大家喜闻乐见的形式,不断的宣扬传播,假以时日,定会有所收成。
传统文化的传承要“因时而变”。传承并不意味着“一成不变”,传承也并不意味着“可以一股脑儿照搬过来”。文化,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的更迭,不断地延续和衍进的,传统文化更是如此。随着时代的变迁,在历史大潮的淘洗下,传统文化也在不断地更新着自己,使自己愈发凝练起来,使自己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时代潮流。为此,我们传承传统文化一定要“因时而变”,植根于现实生活,立足于实践,通过不断地创新、转化、丰富、发展传统文化的精华,使之与现实生活相容相通,更好地服务于人们。譬如在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乡村传统的一些陈规陋习、封建迷信,就要彻底清除,而那些传递正能量,有利于邻里和睦、鼓励生产、保护环境的传统文化精髓就要传承起来,并结合到新农村建设上去。
“文化活在街道上、家庭中、人心里”,传统文化的传承,不管是要从小处着手、还是要“持之以恒”,抑或要“因时而变”,都需要植根于现实生活,也唯有植根于现实生活,传统文化才能够在人们当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