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都是套路,可为什么还会意犹未尽?虽是要跨入VR的时代的风口年(起码是2016年大众普遍的认识),可花2个小时看老套好莱坞模式的黑白电影,读一个故事代入一段历史,丰富个体的体验,最终满足求知欲才是目的。
如今看来的好莱坞旧模式,戏剧化的定格表现,夸张的接吻POSE和看了N遍的固定经典出场镜头多多少少会有年代代入感,少些新鲜感。节奏如此之快的当代,没有2、3秒一切的快镜头,没有摇臂拉移的眩晕,更没有视觉震撼的特效,票房几乎就没有了保证。一个小镇,几个房间,一个法庭和一堆汗流浃背却卖力演出的演员是硬件的全部,当然精彩的辩论和布局足以弥补大部分,形与神的一同支起了整个故事。不得不说让我想起《十二怒汉》,同样的低成本制作(道具和视觉效果方面),同样的夏天,同样的戏剧化房间,同样的精彩辩论,同样的少数派的成功引领了最终剧本走向和胜利。
以如今的观念去理解过去的观念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推回到1920年代,正确与错误也只能留给后人也就是我们来评判(或者留给三体人)。千年来对宗教坚守,造成了盲目的排外,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可偏偏一个出众的哈没雷特一狂热,往往将剩余九百多个哈没雷特变成由头羊带领的羊群,无意间陷入自我服务偏见中,丧失了自我深入思考的意志,再不停的自我印证,或许要比这些步骤还简单,只是单单不喜欢异己者。也许这与人本身的自我保护设置有关,群体性动物服从大多数,服从权力者,从身到心。幸好还有人站在另一面改变航行的方向。当然还有12名从狂热群众中选出来的最终并没有那么狂热的陪审团,是他们最终敲定了最终的判决。
为了增加戏剧化效果,主导观众情感变化,影片有特意丑化宗教一方,特意加大了他们的盲目和声势浩大,而教师一方的队伍则是善良、理性又处于弱势。高潮在几场不同的针锋相对中,辩论从输赢到对错再扭转焦点到自由意志,演员的激烈与敬业程度,让我甚至担心在36度的高温中白发老人会激动到晕倒。可最打动人的心弦,让你不再成为旁观者的高潮在哪里呢?我想也许是恐惧。进步是我们最大的骄傲,工业革命,科学的发展,某种程度上我们都是功利主义者,奔跑追求最大的幸福的路上,追求着进步,自由,富强,民主,平等就先不算在内。可若是倒退?倒退到黑暗之前?倒退到战争、苦痛、限制的过去?这个恐惧会不会让你停下来思考一下?
对与错从来都是站在主观角度上的,也并不是声音大的就是正确答案。达尔文演化论到今天已经毋庸置疑的成了真理,群体性狂热也已经被群体性前进所取代。今天我们热烈的欢迎新理论新知识,迭代与矛盾共存,日新月异的前进是我们共同繁荣的基石。同性恋翻身成了时尚,不同的信仰得以休战共存,一神论的宗教到底最终的敌人是科学还是其他的宗教?宗教孕育出了科学,但《圣经》那些详细的记载又让它漏洞百出,不如我大《论语》那简短的篇幅容易任意打扮。
影片的结尾,那位捍卫自由思想与科学的老者独自一人拿着bible的身影,让在表面上看起来科学的胜利下,又罩着一层更引人深思的矛盾。牛顿投入上帝的怀抱,宗教孕育发展了科学,达尔文犹豫了几十年才发表进化论。历史会重复,可自由意志的存在最大限度的减少了这个可能,螺旋上升的世界才是我们骄傲的基础。昨日的问题与今日不同,但如果今日我们所有的信以为真都岌岌可危会如何?我们会否成为盲目的大众?盲目的自信到一叶障目?我想每个人或多或少的都在做,狂热、盲目、仇恨异己者、团结内群体、自我服务偏见、自我验证、归因错误。。。有些我们不会,有些总会不由自主。那时候,我们需要这样一场辩论,需要这样一场风。